讀者投稿:在塞車中看超級滿月的反思 「屯門牛」生活模式必須改變
文:簡永哲
「超級滿月」靚相遍佈佔社交平台,屯門海濱是最佳觀賞位置之一,但有當區居民慨嘆,即使提早收工結果也只能在塞車回家中,隔著車窗窺探這次月全食。住在大西北的港人,每日塞車返工放工是常態,在車內度過3小時是「基本消費」,然而這種浪費時間的生活模式其實可以改變,亦必須改變。未來屯門西及洪水橋料新增約20萬人口,在這個契機下,政府要思考如何於新界西劃出更多商業地段,以至興建大型商廈,創造當區就業職位。這既可落實「香港2030+」所提倡,把傳統商業區外的職位比率增加至38%之目標,拉近職位與居所之間距離,令「屯門牛」不需再跨區返工,同時更可緩解職位地點分布失衡的情況。
不少市民本周三聚集在屯門、大埔及黃埔等海濱欣賞「月全食」,有逾8萬成員的「屯門公路塞車關注組」FB群組,有人早已預言:「都係喺屯公塞住車睇!」最終不幸言中,在「食甚」及「食既」的高潮時間,即晚上約7時許,有居於屯門的打工仔仍在坐巴士回家路上,如不是坐近車窗,基本上連勉強賞月的機會也沒有,更遑論影相打卡。
明顯地,通車約5個月的屯赤隧道即使免費,也未能完全紓解屯門公路的塞車問題,而這一切源於大家都知的死症 — 新界區職位嚴重短缺。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調查,全港220萬人需要跨區工作,佔總工作人口逾6成,其中跨區工作人口近半為新市鎮居民,遠超九龍(30.3%)、香港島(15.4%)、新界其他地區及水上(5%)。
跨區工作導致嚴重交通問題外,也令香港整體規劃失衡。香港未來發展集中新界及鄰近口岸區域,政府在「香港2030+」也擬定本港三條發展軸,北部經濟帶、東部知識及科技走廊外,就是西部經濟走廊。西部經濟走廊大致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東涌擴展區、屯門西、洪水橋新發展區以至深圳西部通道。因此,政府在規劃上不能再只視新界西為「安置」人口的住宅區,必須重新定位,尤其屯門正位於西部經濟走廊中間策略性位置,有潛力發展成新界其中一個商業樞紐(Commercial Hub),滿足日後整條經濟走廊急速發展的經濟需求。
根據政府現時規劃,洪水橋新發展區將有17萬人口,當中有商業區,並聲稱可提供10多萬個就業機會,但屯門區人口本身約50萬,加上屯門西日後很有機會大規模發展,而元朗南新發展區又將會有10萬人口,如要落實區內就業,新界西極度需要大幅增加商業區域、增建具規模的商廈,才能應付爆發式增長人口衍生出來的同區就業需求。想像一下,如日後再多10萬人要由新界西跨區出港島及九龍返工,塞車的車龍會比現在長多少倍?西鐵又會迫爆到甚麼地步?
「香港2030+」擬議的概念性空間框架中,其中一個目標是將位於傳統商業區以外的職位,由24%增加至38%,並訂立了一些指導原則,包括建立足夠規模及商業生態系統,於新策略增長區内創造經濟活動及建立就業樞紐,以優化人口與職位的空間分佈,創造技能層面廣泛的優質職位。「屯門公路塞車關注組」FB群組成員日日「分享」搭車辛酸的情況,無論如何也不應再習以為常,發展屯門成為新界西其中一個商業樞紐,與洪水橋日後的商業區產生協同效應,是最有效方法去改變現時大西北通勤時間過長的生活模式。 解放「屯門牛」,確實刻不容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