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雲:中國為什麼會「挨罵」?

2021-07-05
張雲
日本國立新潟大學副教授
 
AAA

232 (2).jpg

無數中國人在為國家持續發展感到自豪的同時,對西方不停批評中國感到非常困惑不解,甚至是憤怒。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控制住了新冠疫情,卻被有數十萬死亡病例的西方國家批評為「威權主義」;中國經濟率先走出疫情陰霾,為全球經濟復蘇帶來曙光,卻被西方指責為「國家資本主義」;中國向發展中國家提供疫苗,為創造全球公共產品做貢獻,卻被西方一些囤積疫苗的國家說成是搞「疫苗外交」。

為什麼中國做得好、做得對、做得及時的事情,在西方一些人看來都是錯的、不道德的,至少是有問題的呢?如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筆者認為第一步需要分析為什麼中國會「挨罵」。

首先,一定程度上說,中國在崛起進程中「挨罵」是不可避免的。歷史上,任何崛起的新興國家都會被主導國家看成是異類。主導國家只希望新興國家被同化,而不是損害自己的國際領導力。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被美國批評為發達國家中的「怪胎」,因為自民黨一黨獨大,不是西方式民主,而日本的產業政策也被批評是國家資本主義異端模式。90年代,東南亞新興經濟體被批評為威權主義政治與重商主義經濟疊加,並引發了多年的「亞洲價值觀」之爭。

日本的「怪胎」之說隨着它的泡沫經濟崩潰而消失,而東南亞經濟危機似乎讓美國確信亞洲價值觀失敗,美國價值觀取得了勝利。中國的崛起遠遠超過日本和東南亞經濟體崛起的規模和速度,「挨罵」的強度和頻率也是前所未有的。在這一點上,中國需要有清醒的認識,不是單方面憑美好願望努力講好中國故事就能避免的。

其次,中國「挨罵」的背後隱含着通過建設對抗性話語體系來人為製造「敵我認同」和「善惡認知」的冷戰邏輯。冷戰時代,美國把蘇聯定義為「邪惡的專制帝國」,而把自身和盟友定義為「自由世界」,並通過這一價值體系凝聚國內人心和團結盟友。

遺憾的是,蘇聯在冷戰中被美國這種兩極化話語體系牽着鼻子走,在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方面試圖構建顯示蘇聯優越於美國的對抗性話語。可以說,在思想和話語領域與美國展開高強度競賽,也是蘇聯最後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中國提出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實際上是避免陷入對抗性話語體系競爭的漩渦,這是超越「冷戰型話語體系軍備競賽」的高明之舉。

第三,在減少外部世界的錯誤認知、偏見甚至污名化方面,中國仍有不少主動作為的空間。例如,在一些國際媒體報道中,中國對非洲的經貿投資總是被當作反面典型,認為這種不計經濟成本的做法使非洲國家普遍陷入債務危機,淪為中國的附庸,進而被政治控制。然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非研究所的數據顯示,中國給非洲公共部門的貸款從2016年開始一直在減少,這說明貸款方是按經濟邏輯決策,而非由政治邏輯主導。為什麼這樣有說服力的數據常出自國外,而不是中國自己的智庫?要解決「挨罵」問題,中國在數據方面要有更大透明度和開放程度,要及時回應國內外疑問,這個工作僅靠政府做不過來,需要全社會的努力。

大國在崛起過程中能否不再「挨罵」,取決於國內治理的成功和對全球治理體系的有效塑造。2008年北京奧運火炬接力受到嚴重干擾,當時的駐英大使傅瑩撰文感慨說,擋在中國與世界間的這堵牆太厚重了。十多年過去了,這堵牆似乎依然厚重,但中國與世界往來的密切程度和參與國際事務的能力已空前提高。對於「挨罵」,中國需要有戰略警惕,但不必有戰略焦慮,有時候必須及時表達不滿甚至憤怒,但更多時候要通過更加積極生動的中國敘事來獲得廣大朋友圈的認同和支持。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外國遊客缺席,對中國來說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傷害,不會像其他國家例如泰國或冰島,因為泰國、冰島的經濟嚴重依賴遊客。目前,中國遊客國內旅遊的支出比2019年更多。但儘管如此,中國仍有許多企業依賴外國遊客,少了外國人,意味說,中國失去向外國人展示積極形象的機會,當地導遊收入也銳減。

    銀鳴  2023-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