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釗:拜登政府拉東南亞圍堵中國恐難如願
最近兩三個月,拜登政府對東南亞發起外交攻勢。副國務卿謝爾曼5月和6月訪問印度尼西亞、柬埔寨和泰國,7月下旬國防部長奧斯汀訪問新加坡、越南、菲律賓三國。國務卿布林肯先是訪問印度,8月上旬又分別參加了美國-東盟外長會議、東亞峰會外長會議、東盟地區論壇、湄公河-美國夥伴關係部長會議等系列會議。而副總統哈里斯的訪問也已經宣布了
拜登政府集中對東南亞發力,除了一般性地加強雙邊關係外,還有兩個重要的目的:一是在東南亞進一步落實美國的印太戰略,二是重新在南海攪起風浪。
特朗普政府為與中國競爭,提出了所謂「印太戰略」。2019年美國國防部發表的印太戰略報告,一廂情願地把該地區所有國家都列入這一戰略之中。東南亞國家中,菲律賓和泰國是美國的盟國,新加坡是要加強關係的夥伴,大多數國家則「要拓展夥伴關係」。
實際上,這一戰略出台後,東南亞國家反應相當冷淡。拜登政府繼承了特朗普政府的政策,試圖在東南亞尋求更多輪駐基地,強化在東南亞地區的前沿存在。
奧斯汀此次訪問的重點無疑是修復與菲律賓的關係。菲律賓雖是美國的盟國,但在杜特爾特任內,菲美關係的常態是摩擦多於合作。話雖如此,菲律賓對美國畢竟是極其重要的。1998年訂立的菲美《訪問部隊協議》如果被終止,雙方2014年達成的《加強國防合作協議》根本無從談起,菲美軍事同盟也就形同虛設了。
這次奧斯汀總算沒有白跑,杜特爾特撤消了終止《訪問部隊協議》的決定。奧斯汀在記者會上對菲方表示「感謝」,稱「由於這一協定,美國國防部每年可以與菲律賓軍隊進行300多項雙邊交往」。
美國的另一目的是重新在南海攪起風波。十幾年來,南海局勢的發展與美國關係密切。2010年7月,正是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在東盟地區論壇上的一個突襲式發言,使中美兩國在南海問題上的分歧公開化,也使南海問題逐漸成為地區熱點。
此後,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不斷插手,挑撥離間。正是在美國的慫恿和支持下,菲律賓阿基諾政府單方面將中菲有關南海的爭議提交《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仲裁法庭。美國不僅在地區場合提出南海問題,而且力圖把問題擴大到世界範圍,在各種國際場合(不管是否與南海相關)提出南海問題,促使G7等多次發表關於南海的聲明。最近幾年,中國與地區國家積極穩妥地推進《南海行為準則》談判,並取得一定進展,南海的穩定大致得到維護。
但美國仍濫用所謂 「航行與飛越自由原則」頻繁派遣艦機到南海地區活動,並且慫恿歐洲盟國到南海攪局,舉行軍事演習。
前不久,布林肯又就仲裁案「判決」出台五周年發聲,在8月5日東亞峰會外長會議上重申美國拒絕中國關於南海的主張。美方顯然是想重新在南海攪起風浪,哈里斯副總統即將對東南亞的訪問也將在上述兩個方向發力。但美國拉攏東南亞國家圍堵中國的圖謀恐難得逞,主要有兩個原因。
首先,美國的印太戰略主體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機制」(Quad),而東盟國家集體奉行「東盟中心地位」原則。根據這一原則,東盟發起並領導了10+1(東盟加中國)、10+3(東盟加中日韓)、東亞峰會、東盟地區論壇等系列機制,成功擔負起地區事務領導者的角色,並在周邊大國之間充當戰略中間人。
「東盟中心地位」數十年來在東盟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並行之有效,是保持地區總體穩定的有益實踐,地區國家不會放棄。「東盟中心地位」與「四方機制」不搭界,東盟不會成為哪個戰略集團的幫手,美國也難把東盟融入它的印太戰略之中。
第二,中國與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年來,在政治安全、經濟貿易和人文交流等三方面結出了豐碩成果,雙方的相互依賴越來越深。中國第一個明確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中心地位,雙方共同發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並與東盟的發展規劃相對接。30年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增長80餘倍,東盟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今年前七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額為3.12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6%。隨着「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付諸實施,中國與東盟在貿易、投資、技術方面的一體化將進入新時期,雙方關係的經濟基礎越來越牢固,不是美國用「中國威脅論」所能動搖的。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近年多次表示,東南亞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8月 3日,在美國阿斯彭研究所的安全論壇上,他再次強烈呼籲中美雙方理性看待對方,恢復接觸和交流,避免一場對雙方和世界都是災難的衝突。美方應當考慮一下東盟的呼聲。
文章原刊於《中美聚焦》。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