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豪:香港成為國際人才中心的四大優勢及短板
一個多月前,中央召開了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央政治局7名常委悉數出席,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發表了重要講話。這是中央時隔11年再次召開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也是習近平擔任總書記職務後首次召開的最高層次人才工作會議。會議提出了「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人才支撐,為2050年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打好人才基礎」的總體目標,高度強調加強培育、引進和用好戰略科技人才、創科人才、科研人才的重要性,推動全社會研發經費的增長,為人才提供國際一流的創新平臺,並且提及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而一些高層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設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與香港不無關係。 事實上,《求是網》日前亦刊登了一篇評論員文章,以《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準人才高地》為題,深入闡述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中的粵港澳大灣區機遇,也提及到香港,可惜就是香港較少人注意到而已。
顯然易見的,中央在人才工作的方向,與香港的優勢和發展規劃可謂不謀而合。香港培育人才應強化「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導向,這既是為國家發展貢獻香港力量,也能為香港人才提供更多發展機遇和更廣闊的發揮空間,讓香港更能夠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其實,在國家的發展歷程中,香港的人才從不缺位,這既包括金融、管理、公共衛生等香港傳統優勢領域,也包括生物、航太等尖端科學領域。中國探月工程由始至今,一直都有香港科研人員參與:嫦娥一號繞月探測應用委員會中有4名來自香港的科學家;理大研發的相機指向系統和月球地形測繪及地貌分析技術,協助嫦娥四號拍攝出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月球背面照片,嫦娥五號的「表取採樣執行裝置」亦是由理大研發。
筆者認為,香港有四大條件,可以為國家的人才工作戰略持續作出突出貢獻,成為國家的「國際人才中心」。一方面是香港的國際化環境,其次是香港國際化的頂級高校資源,三來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四是中央及特區政府正積極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國際化環境方面,香港是中國的特別行政區,也是一個國際城市,擁有較寬鬆的出入境政策,語言、法制、文化、飲食、貨幣政策、生活方式也十分國際化,是最能夠吸引國際人才的中國地方之一。高校資源方面,香港坐擁多間國際排名前列的大學,擁有強大的國際化專家學者資源,在科研及醫學領域表現出色,多年來培養了不少優秀科研及醫學人才,並且成為中國內地高校與國際高校之間的交流合作橋樑;國際金融中心方面,由於香港的融資市場高度國際化,貨幣自由兌換,在香港集資的項目能夠吸引世界各地的資本,能夠吸引國際化的創新科研專案,是吸引國際人才的積極因素之一;政策扶持方面,《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新一份《施政報告》,也表明要在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而「北部都會區」更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重要基石,香港科學園亦會擴建,香港未來在創科方面的資金投入及土地投入必定會增加,均有利於培育香港本地的創科產業及科研項目,創造更多機遇,有助於培養和吸引更多國際的創科及科技人才落戶香港。
當然,歸根究底,香港要配合國家的人才工作戰略目標,成為國家其中一個吸引和集聚國際高層次人才的平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準人才高地,最重要也是提升香港培育、吸引、留住人才的能力。筆者認識不少在香港高校讀研究院的非本地生,不少人在畢業後便離開香港了,要不返回家鄉,要不就是前往外國繼續升學。據筆者了解,他們畢業後離港的原因,主要是認為香港在科研及創科方面缺乏足夠的發展空間,生活成本過於高昂,以及居住環境欠佳的問題。
隨着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入發展,中央與特區政府積極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相信香港的科研和創科空間將會愈來愈大,相關的工種會愈來愈多,減少本港高校培育出來的優秀學生憂慮本地缺乏發展空間的問題。然而,生活成本高昂及居住環境欠佳的問題是需要正視的。習近平在重要講話中亦提及,要求「各地區各部門要立足實際、突出重點,解決人才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反映中央亦清楚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最根本方針,是要解決人才所面對的問題,這也為香港吸引和挽留人才指明方向。特區政府應主動接觸各領域人才,積極改善居住條件惡劣和生活成本高企等問題,提升香港對人才的吸引力,減少人才流失,讓香港確切成為國家的「國際人才中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