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推動香港融入國家「新文科」建設,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嶺南大學副校長暨研究生院院長莫家豪教授
2013年12月30日,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提高國際話語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發揮好新興媒體作用,增強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闡釋好中國特色。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指出:面對世界範圍內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的新形勢,如何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為了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落實全國教育工作大會和新文科建設工作會議的要求,教育部等近年來着力推動「新文科」建設。在多變的國際政治大環境下,筆者高度認同習近平關於新形勢下加強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地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並希望推動香港高校深度融入國家「新文科」建設。
然而當前國際政治風雲變幻,西方國家民粹主義抬頭,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誤解與偏見由來已久,在本國社會矛盾夾持下更激化了對中國的信任危機。儘管中國經濟實力實現了飛速增長,但是文化軟實力以及國際影響力亟待提升。為了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中國迫切需要加強人文交流,傳播中國的發展成果和經驗,推動西方社會對於中國文化、中國社會的理解和認可,破除來自西方世界的誤解和偏見。
「講好中國故事要解決好三個問題。第一要知道講甚麼,第二要知道怎麼講,第三要知道向誰講。」中國公共外交學會會長吳海龍指出,「講好中國故事需要有一大批會講故事的人。這批人既要懂中國,又要懂外國;既要懂政策,又要有專業;既要懂中文,又要懂外語。坦率地說我們這方面的人才遠遠不足。在世界上每年舉行的許許多多的大小論壇和會議上,幾乎言必談中國。但很多時候,中國都是缺位的。經常是一幫外國人討論中國的問題,而無中國人參加。」 「認識中華、理解亞洲、面向世界」以及「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是其開展學術研究以及推動國際交流的出發點。筆者曾於20世紀90年代任職英國布里斯託大學(University of Bristol),擔任東亞研究講座教授及東亞研究中心創辦主任。通過在英國多年的工作,以及與歐美學者廣泛深入的交流,筆者發現國外學者對於中國的發展不了解,甚至存在偏見和誤解。
香港高校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學者是中國知識份子的重要力量。吳海龍會長提出「把一個真實的、立體的、全面的中國介紹給世界是我們這一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以嶺南大學為例,作為文科為主的博雅大學,近年來積極回應國家的號召,在大灣區建立關乎民生和社會治理的「新文科」,並通過各種管道向國際學術界介紹大灣區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嶺南大學近年積極推動與英國牛津大學全球高等教育研究中心(Centre for Global Higher Education) 和與美國夏威爾大學亞太高等教育研究平台(Asia Pacific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Partnership)合作,藉研究及文化交流,通過香港與國際交往的平台,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在新時期,香港高校以及香港愛國知識份子有志於利用香港與國際學術界溝通與交流的天然優勢,希望深度融入國家「新文科」建設的大格局,推動中國人文社科走向國際,增強中國的文化軟實力,發揮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作用。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