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觀察:美芯片法案“制華壓台”意涵明顯
美國國會參議院27日以64:33通過了一項總額高達2800億美元的產業政策法案,旨在芯片、人工智能等尖端領域與中國展開競爭。美國國會眾議院預期很快也會通過此案,拜登最快有可能在本周內簽署成法。
觀察家注意到,這項法案在高科技領域對華展開強勢競爭,其制衡中國大陸高科技發展,迫使台灣半導體產業選邊,促使台灣產商到美國本土生產,從而產生擠壓台灣本土尖端產業效應的意涵明顯。
這項簡稱為“芯片法案”(The CHIPS and Science Act of 2022)的議案,長達1054頁,是經過三年立法博弈,五易其名,屢次瀕臨死亡,通過無數次修改後才獲得通過的。拜登政府將其作為立法優先,敦促美國國會趕快通過此案,顯示其對華戰略競爭的緊迫感。
根據這項法案,美國政府將向在美國生產芯片的企業提供520億美元的補貼和額外的免稅政策;還將撥款2000億美元,用於人工智能、機器人、量子計算等尖端科技領域的研發和優先領域的教育、培訓等。觀察家指出,以前講究市場經濟的美國,正在對高科技產業政策進行著幾十年來最重大的政府干預。
這項法案從三年前由參議員舒默和楊牽頭起草開始,就著眼於對華競爭,後來又添加了許多制約中國的條款,因而有很強烈的針對中國的色彩。
比如法案中規定,接受美國政府補貼的公司在10年內不得與中國有“重大的交易”。這種規定將把許多高科技公司置於被迫在美中兩大市場之間選邊的境地。該法禁止中國公司參與獲得補貼在美生產芯片的項目。該法甚至還限制與孔子學院有合作關係的美國高等教育機構獲得美國政府的相關教育培訓基金扶持。
曾經生產世界芯片4成的美國,近年來在本土生產的芯片只占世界芯片產量的1成2。去年以來的供應鏈紊亂,帶來美國汽車製造等產業芯片短缺,加深了美國人對於關鍵產業鏈對外依賴的危機感。
這項法案旨在激勵外國公司在美國本土生產芯片,但又限制公司到中國生產芯片。這將使台積電、三星、高通等本來在美中兩大市場都有重大生意的高科技公司處於兩難境地,需要它們今後與美國政府進行談判,以獲得特定的豁免。芯片生產回流美國本土,但又不許到中國生產,將給台灣本土芯片產業發展帶來壓力。
拜登政府高官並不諱言此法旨在強化對華競爭力。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稱,美國在半導體製造業“幾乎沒有”投資,而中國投資了1500億美元建設國內產能;美國“基本上不生產尖端芯片”,這些尖端芯片幾乎全部來自台灣。上周她對阿斯彭安全論壇說,美國所用9成尖端芯片產自台灣,“不用說明理由,你們也知道這有多危險”。
美國有些分析家甚至宣稱,中國大陸有可能為了芯片,為了控制這個關鍵產業鏈而對台動武。但是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何瑞恩認為,這種狀況不太可能發生,因為中國大陸尚無能力自己運營台灣的尖端芯片產商,台灣人屆時也不願替大陸生產。
“芯片法案”的前身是“無盡前沿法”,去年曾經在美國國會參議院被當作立法基礎,添加了“2021戰略競爭法”、“應對中國挑戰法”等,形成一個全面對抗中國的法案--“2021年創新和競爭法”,並於去年6月在參議院過關。眾議院今年1月也提出全面對抗中國的“美國競爭法”議案。這些議案包含了許多“以台制華”的內容,包括強化美台安全合作,提升美台官方往來等,許多條款直接挑戰“美國的一中政策”,引發美國外交學界和民間反戰力量的擔憂。
由於這些“大雜燴”內容紛繁復雜,有許多分歧難以彌合,因而美國參議院又將原先著重於產業部分的“無盡前沿法”部分剝離出來,更名為“芯片法案”,以確保拜登政府的立法優先率先完成。“芯片法案”中並沒有包含支持台灣的內容,卻對台灣的芯片產業將產生重大的擠壓意涵。
拜登27日發表聲明說:“參議院今天通過了一項歷史性的法案,該法案將降低成本,創造就業機會。當美國人擔心經濟狀況和生活成本時,芯片法案是一個答案:它將加速美國半導體的製造,降低從汽車到洗碗機的所有產品的價格。它還將創造就業機會——在美國本土創造高薪就業機會。這將意味著美國供應鏈更有彈性,這樣我們就不會在美國消費者和國家安全所需的關鍵技術上如此依賴外國。”
感染新冠初癒的拜登當天在白宮與閣僚一起觀看國會參議院投票通過“芯片法案”。他希望眾議院盡快通過相同法案,送交給他簽署成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