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月餅今與昔

2022-11-23
葉德平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23 at 5.41.01 PM (1).jpeg


人月兩圓,中秋節是中國人的大節。

「月餅」與「太陽餅」

說到「中秋」,相信大家第一件事就會想到「月餅」,它絕對是最能代表中秋的節慶食品。翻查古籍,「月餅」這種食物早於南宋吳自牧《夢梁錄》出現。根據該書的卷十六,在南宋臨安都城市集之中,有多種小食,光是餅類,就有「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梅花餅」,以及「月餅」等。就《夢梁錄》的記載,「月餅」應該平日習見的小食,而不是中秋特有,而它與「荷葉餅、芙蓉餅、菊花餅、梅花餅」共處,大概是指其形式酷似月亮,所以因形而名。

宋代的「月餅」,並不像今日的月餅,除了沒有節慶的意涵外,也不是廣式月餅的蓮蓉與鹹蛋黃作餡。北宋詩人蘇東坡有詩〈留別廉守〉,中間有兩句謂:「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這裡的「小餅並不是特指今日的月餅,但它圓圓的像月兒,大概與《夢梁錄》的「月餅」相像。東坡說「小餅」中有「酥」和「飴」。「酥」應該是指酥油,是乳製品;而「飴」是指麥芽糖,而不是今日常用的「蔗糖」。因此,我們大概可以猜到宋代的「月餅」應該有點像今日的台灣著名的伴手禮「太陽餅」。其實,「太陽」與「月亮」都是圓圓的,不過古人認為它是「月亮」,今人卻以為是「太陽」。

月餅於明朝成為中秋的「代名詞」

那麼,「月餅」在甚麼時候開始成為中秋節的專屬食品呢?筆者認為大概在元、明時期,「月餅」開始因為其形狀圓圓酷似月,慢慢變成中秋節的祭月食品。明朝有一部以歷史地理、文化作為主題的小書《帝京景物略》,其卷二提及「八月十五日祭月」,指出當晚祭月的果餅必須是圓形,其中更包括了「月餅」。由是可見,這時候「月餅」已給人們賦予「中秋餅」的意涵。而在《帝京景物略》中,更說明了當時的人們會把月餅當作是送禮佳品,互相送贈,以賀節慶。有趣的是,當時的月餅的直徑足有二尺,即今日的60公分左右,十分巨大。(筆者按:今日廣東省吳川市有一種名為「金九」的月餅,也十分巨大,直徑約有30多公分。)

shutterstock_2144153851.jpg

月餅圓圓的,除了像月亮外,也況喻着「團圓」的意思。《帝京景物略》說,中秋節當日,家家戶戶都會回家賀節,就算「歸寧」的女兒(外嫁女返回娘家),也會返回夫家,所以中秋又叫做「團圓節」。時至今日,中秋仍然是中國人重要的節日,與春節、清明節和端午節並稱「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文匯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