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宋代茶文化

2022-11-30
葉德平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
 
AAA

WhatsApp Image 2022-11-23 at 6.00.01 PM.jpeg

有電視台早前引入內地電視劇《夢華錄》,並在晚上的黃金時間播放。這套電視劇是根據元代關漢卿編寫的雜劇《趙盼兒風月救風塵》。由於它的創作背景是北宋(雜劇中的宋引章便是「汴梁城中歌者」),所以電視劇中有不少描畫宋代文化的畫面。其中,最讓筆者留心的,就是號為「錢塘第一」的趙盼兒表演「點茶」技藝。

宋代點茶法

有別唐代的煎茶法(用水烹煮茶葉),宋代流行點茶法。點茶法基法是在煎茶法基礎上演變而來。「點」,即把茶壼裡煎好的水注入茶杯之中,這也是煎茶和點茶最大分別之處。

972ai8n8hh8d7t25nu4dup3jw9nqk9.jpg

宋徽宗趙佶撰寫《大觀茶論》有一篇題為〈點〉,寫的就是點茶法。最會點茶的人,要「量茶受湯」,根據茶末的多寡,加入不同份量的沸水,然後把茶湯調拌成「融膠」的稠度。

點茶的程序不同,但很考工夫。首先,光是沖水都要分成七次。而在每次注水時,必須沿着茶盞(茶碗)邊慢慢傾注,不能直接沖打茶末。在注入水後,便要用茶筅(又名茶刷)來回擊拂茶膏。這時候,要注意使用手腕的力,輕輕帶動手上茶筅重重的拂打茶膏,「指繞腕旋,上下透徹」,讓茶湯像稀星圓月,星星點點的從茶面生出來。

接下來,要再注水六次,合共七次。每次注水時,要往茶面注入,一面急速注水、一面急速提瓶,然後環繞茶盞轉一圈。這時候,茶面應該是紋絲不動。而沖水以後,就要像前面用「手輕筅重」的手法擊拂。到了第七次注水時,要用眼觀察茶湯的「輕清重濁」。如果稀調度合適就可以停止。這時候,茶面上的泡沫應該像雲霧洶湧,「溢盞而起」,在茶盞的四周迴旋不動,形成一種名為「咬盞」的狀態。作為茶客,這時必須靜心觀察「咬盞」的美態,欣賞茶師的工夫,然後才細細品嚐那輕靈、清淨且醇和的茶湯。

0.jpg

龍鳳團茶

宋代點茶用的茶葉跟今天的大不相同。宋代的茶是「團茶」,產於建安北苑(今福建省建甌市東峯鎮),因茶餅上印有龍鳳形紋飾,所以又稱「龍鳳團茶」。據《大觀茶論・制造》篇說,製造龍團時,要研磨茶葉,後壓榨成團狀,再以熱力烘焙而成。事實上,這造法並非始於宋代,據《畫墁集》載,在唐德宗貞元中葉,常袞作為建州刺史便開始製作「研膏茶」。所以,宋代實際是繼往開來,在前代的基礎上發揚光大。

茶百戲

研磨成茶末的團茶,在注入熱水後,經過拂打,就會形成像「拿鐵」(Latte)咖啡的奶泡,所以也發展像今日常見的「拉花」技術——茶百戲。不過,二者雖云相似,但複雜程度卻不可同日而語。

咖啡拉花把牛奶注入咖啡,然後通過白色的牛奶和啡色的咖啡兩種材料顏色的疊加,形成不同的圖案。而茶百戲則是「下湯運匕」,即把清水注入茶湯,然後或運用湯勺,或自然抖動,使湯紋水脈成物象。據北宋人陶穀的《清異錄》說茶師可以用這方法,在茶面上畫出「禽獸蟲魚花草之屬」!

今天,雖然茶百戲已難見於尋常百姓家,但作為一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它仍然在福建傳承。在2017年,茶百戲更獲錄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文匯報》

延伸閱讀
  • 俞雅凡一個不在祖國生長的香港女孩,她用雙腳去實踐熱愛祖國山河的熱忱。
    話說她在麗江時與一位經營民宿的老闆談起普洱茶,這勾起她自少對中國茶藝文化的嚮往。
    她決定到中國普洱茶的家鄉勐海縣,拜訪各個茶山寨子,打算逐家逐戶的去拍門,請益如何認識普洱茶樹。

    廖書蘭  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