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文匯報》一份有溫度的報紙

2023-09-07
廖書蘭
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AAA

 64ebae12e4b072ff81e51046.jpg

時光荏苒,欣聞香港《文匯報》75周歲啦!作為長期的專欄作者,我感覺《文匯報》在對外,是傳達國家聲音的報紙,發揮愛國愛港的影響力,散播出香港社會的正能量。在對內,同事之間,像是親如一家人一樣。在我認識的、從內地來香港的文化人之中,有六成以上的朋友都曾經在香港《文匯報》工作過,他們積累了相當的工作經驗和人脈關係後,再轉戰其他的香港各行各業或媒體;一些朋友離開《文匯報》後,都可在相關的界別嶄露頭角,叱吒風雲,成為香港有影響力的學者或媒體人。

我感覺《文匯報》是文化人在香港的另一個老家;例如,我認識的其中一位朋友,初來香港在《文匯報》工作,由於人生地不熟,他的上司陪他去百貨公司買衣物及日常用品,甚至給他出主意,到哪一區買樓置業較好,逢年過節的,上司會邀請下屬一起吃頓飯,遇下屬情緒低落的時候,他的上司就像大姐姐一樣,愛心又耐心地開導他。在3年多疫情期間,這位朋友離開了《文匯報》,也離開了香港,但當他回來香港,約見當年的上司姐姐時,由於沒有「安心出行」,不能走進餐廳,上司姐姐買了兩盒飯,坐在尖沙咀海旁的長凳上,一邊吃飯一邊互聊近況。

有位耄耋之年的老朋友既不懂電腦打字,也不會手寫板,但他有一個夢想,就是想在有生之年成為專欄作家,我想成全他的夢想,遂將他介紹給副刊編輯主任,並告知,他只會用手寫稿,傳真到報館;沒料到,編輯主任立即答應邀稿,並說︰「手寫稿很珍貴,傳真過來呀,我們幫忙打字。」

我可以想見,這位耄耋老人的手寫稿是多麼潦草難辨,真是難為了副刊編輯的小姐姐,《文匯報》真是一份有溫度的報紙。

《文匯報》在1948年9月9日創刊,是由南來香港的上海《文匯報》人與愛國民主人士共同在香港創辦的一份報紙。上海《文匯報》原創刊於1938年,從這個年份來看,即知是在中華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所辦的報紙,主要是宣傳全國同胞抗日,抗戰勝利後,1947年5月24日停刊。而適時由當時國民黨的李濟深、何香凝、蔡廷鍇創建的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正在籌辦機關報,此時原上海《文匯報》人也籌劃在香港復刊,於是經過雙方商議,把創辦民革機關報的念頭與《文匯報》復刊的計劃結合起來,就誕生了香港《文匯報》。

根據李濟深的孫女李靄君回憶說︰「當年爺爺把廣西桂林的老宅變賣了10,000大洋,用來支持《文匯報》在香港創刊。」身為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聯絡部前部長的李靄君說︰「祖父沒有給我們留下甚麼遺產,他把一切都奉獻給了國家。祖父的愛國精神我們晚輩要永遠傳承。」

作為一名長期在《文匯報》發表作品的專欄作者,我深深地了解,這張以愛國愛港為宗旨的報紙,不以賺錢為目的,主要以匡正社會風氣為主。

《文匯報》辦報理念是「文以載道、匯則興邦」,指文章是弘揚真理,闡明正道的;匯則興邦,寓意匯聚團結上下一條心則國家興盛。我是這麼理解的。

期盼《文匯報》100周年報慶時,我仍然是專欄作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文章原刊於《文匯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