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史學後進協會:上水虎地坳有老虎嗎?兼談香港虎踪
作者:香港史學後進協會秘書長劉健宇
今日香港保留了不少以「虎」命名的地名,例如上水軍地新塘莆虎地嶺(Fu Ti Ling)、屯門虎地(Fu Ti 或 Fu Tei)、元朗虎地排(Fu Tei Pai),亦有一些因為填海而消失的地名,例如青衣虎地角(Fu Tei Kok)。為甚麼一個地方以「虎」命名呢?是因為這裡從前真的有老虎嗎?
老虎橫行香港與深圳
近100多年來,香港曾出現華南虎、孟加拉虎等老虎,清代已紀錄過香港一帶曾經野虎橫行。《嘉慶版新安縣志》記載的野獸中,便有「虎」的條目:「黃色而斑,長嘯風生,百獸震恐,故為山獸之君,邑中諸山往往有之。」此外,《嘉慶版新安縣志》亦有多宗野虎傷人的記載,例如「康熙十九年,多虎傷人甚眾,年餘乃止」及「乾隆三十七年,狼虎成群,傷人甚多」。
除了野虎傷人,當時城隍廟的國家祭祀亦有期望城隍保護百姓免受虎害,〈告城隍文〉提到:「昔為生民未知其故而沒其間...有為猛虎毒蟲所害者...。」此外,該志亦有記載「節婦」遇虎的故事,其中一個故事稱:「陳氏,鄭隨緣妻,夫早喪,遺嬰兒勝祖暨一婢。有利貲私欲謀陷者,婢聞告(鄭)氏。夤夜攜兒與婢奔逃,道遇虎,(鄭)氏與婢爭投噬,以衛勝祖,虎竟俯首去;時無賴追至,見虎乃還。」
除了因為老虎出沒而命名地方外,亦可能與地形像虎有關。堪輿學說稱臨近險要多石的山邊一帶為虎地,利武將、行軍或主出門。「上水廖氏宗族口述傳説」亦包括名為「虎地」的風水傳說:二世祖自玉公下葬在和合石的「虎地」,取名自其地形像老虎。
上水虎地坳由客家人命名
當我們查找虎地過去的譯音時,「地」字的英文拼音由「Ti」轉為今日的「Tei」。考「地」的廣州話(廣東話)拼音為「Dei6」(香港的英文拼音為「Tei」),圍頭話拼音為「Di6」,而客家話拼音則是「Ti4」。此外,客家人多將大片寬廣的斜坡地稱為「排」(或故名虎地排)、將河流稱為「坑」(或故名虎地坑),加上上述的上水軍地村、屯門虎地村、青衣均原是客家村落,特別是上水軍地村鄰近的虎地嶺,與「虎地坳」最近。因此,「虎地坳」一名應是由客家人命名。
客家人以虎命名地方有多個原因,參考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主任韋煙灶的說法,他認為:「臺灣無虎,但一般人喜歡其威猛的造型,故而常牽涉地形似虎形,用以作為地名之命名,或以虎為喻危險以示警。」
根據政府紀錄,當1899年英國強租新界後,港府便於與深圳的邊界地區設立四個臨時警棚(temporary matsheds for the use of Police),其中便有一個位於「Fu Ti Au」,惟該警棚的後續發展便再無記載,似乎因為大埔及沙頭角警署等設施先後落成而令各臨時警棚完成任務。
「虎地坳」作為地名,最早見於1917年,香港政府刊憲的賣地公告中有一塊位於丈量約份圖第52號地段100號,土名虎地凹(Fu Ti Au)的官地,最終由上水人投得。是「虎地坳」與「Fu Ti Au」同時出現最早的紀錄。
虎地坳居民亦有自己關於地名來源的傳說,虎地坳居民福利會主席廖志協先生提到兩個說法,一說是1911年九廣鐵路在這裡進行石頭爆破時,被山下村民認為似老虎頭,因而命名。第二說是1915年時,上水龍躍頭一帶發現老虎,而這隻就是上水之虎了——據說此虎從前生活於虎地坳一帶,後因開礦而遷到龍躍頭。
今天我們到訪虎地坳,相信難以發現真的老虎,反而是虎地坳村故事館的壁畫,有一隻非常可愛的老虎供人「打卡」!
本文改編自《上水虎地坳風物誌》(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年),歡迎查閱:https://www.mybookone.com.hk/page/detail_w/1696931026004418562/上水虎地坳風物志/97898870074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