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望鄉
過去數百年來,香港一直是海內外客家人往來最頻密的中轉站。對許多與家鄉失去聯絡的華僑來說,通過香港同鄉與大陸老家尋根問祖,也是常事。
筆者日前接到泰國朋友轉來的求助。一位三十而立、年輕有為的律師,最近看到泰國前總理他信、英拉兄妹回梅州老家祭祖的新聞,突然想起自己也應該「回家看看」。
但這位泰國律師沒有宗族線索,沒有中文名字,且完全不懂中文,只講泰語及英文。他自稱是華裔的唯一證據,是爺爺的墓碑上刻著「梅屏外鄉練州人氏」。筆者問遍身邊所有的同鄉,竟然沒人聽過這個地名。我從事客家人物研究二十年,悟到一個常識:一個人從來到這個世界走到人生終點,墓碑上的籍貫及生卒之年,是最靠譜的記錄。難道今次沒譜了?
無奈之下,求助嘉應大學客家研究院的專家、市僑局、梅縣博物館的朋友,才查出原來這是民國時期的地名。梅屏外鄉練州就是今天的白渡鎮練洲壩。當時梅縣有3區3鎮48鄉618保,歲月滄桑,消失的不僅是地名,還有行政建制和官職。比如巡撫、總督、「保」、「保長」,早已湮滅在歷史煙塵中了。但只要墓碑鐫刻的原鄉還可辦,其子孫就不會是斷了線的風箏。
香港一些名人比如饒宗頤是潮州人還是客家人,偶有爭議,瞭解歷史可能就恍然大悟了。民國元年(1912),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廣東推行北洋政府的《劃一現行各省地方政府官廳組織令》,廢府(州、廳),實行省、道、縣三級政權制。設潮循道,道治設在汕頭。換言之,傳統的客家地方梅縣、興寧、五華、豐順、大埔、平遠、蕉嶺縣,曾經為「潮循」轄屬。
筆者在毛里求斯華人義山拜祭林氏客家先民。
筆者曾經在馬來半島、印度洋深處的島嶼。當地華人多是西方殖民時代「賣豬仔」,從香港登船而來,他鄉變故鄉,再成為安息地。見過許多客家先民的墓碑,字跡模糊,令人慨嘆「海枯石爛」不僅是海誓山盟,墓碑背後的主人曾經是有血有肉的存在。
王朝興替,世事如棋,不變的是吾土吾民,還有一脈相承的家國情懷 ⋯⋯
泰國朋友提供的唯一尋祖線索。
許多客家先民的墓碑,字跡模糊,已經無法辨認身分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