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遠渡重洋的娘酒

2023-06-21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6-21 at 18.00.01 (1).jpeg

相信很多人都有這樣一種煩惱,出遠門,帶點甚麼伴手禮給親友呢?

通常帶的是香港老婆餅、雞仔餅、澳門杏仁餅。筆者今次遠赴非洲大陸,第一次選擇客家娘酒作為禮物。但缺點是海關對酒類數量有嚴格限制,令眾鄉親失望了。

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家鄉土地種植的穀物及山泉釀製的瓊漿玉液,飛越萬水千山,在餐桌上分享的不僅是歡樂,更是族群的身份認同和成長記憶。

在粵、贛、閩聚居的山地,客家人往往家家釀酒,這是延續了千百年的民風民俗。後來有酒坊批量生產,珍珠紅、沈缸、龍鄉貢、梅嶺泉、畲坑、井岡、黃田、玉純、七夕娘都是名牌了。

WhatsApp Image 2023-06-21 at 17.14.46 (1).jpeg

也有百年老廠結合現代工藝,梅舟娘酒就是銳意推陳出新的一種,糯米酒搭配橄欖、青梅、石榴、紅橘、黃姜,創造出另一個色彩繽紛、詩意盎然,讓味蕾綻放的娘酒天地。

因疫情困守香港三年,筆者在今年的陽春三月終於回到闊別的故鄉梅州。因有太多的採寫計劃,行程安排得很緊密,其中一站是大埔。廣東、香港、台灣都有地方稱為大埔。筆者本文所指,是梅州大埔。

WhatsApp Image 2023-06-21 at 17.14.45 (1).jpeg

由於三江(汀江、韓江、梅江)匯流,與福建永定、潮州、梅縣接壤之地,大埔史上客似雲來,貨如輪轉,形成遐邇聞名的「小吃天堂」。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此地釀製客家娘酒的傳統非常深厚。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紅酒之父」、晚清時期與「紅頂商人」胡雪岩齊名的張弼士正是大埔人。這位曾經的南洋首富,創造了中國第一個紅酒品牌「張裕」。

筆者正是在此地邂逅梅舟娘酒。據老闆娘海燕介紹,出品亦採納傳統火炙工藝,但用文火慢烤時間延長至十二小時,通過量化數據,「用時間體現工藝的嚴謹」。筆者平素滴酒不沾,無從評價酒的優劣。但娘酒是客家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不僅很值得寫,也應品嘗體驗。

WhatsApp Image 2023-06-21 at 17.14.44.jpeg

號稱「娘酒」,顧名思義,離不開客家女性。相傳客家人釀酒的源起,是給坐月子的女性補身子。這種用糙糯米為原材料製成的黃酒,也就稱為「娘酒」。在廣東河源:娘酒又被稱為「客家喜酒」,添丁宴席必備。也有史家認為,中國人稱黃河為「母親河」,從黃河流域南遷的客家人稱黃酒為「娘酒」以示紀念,流傳至今。

姑且不論娘酒名稱的由來,但娘酒構成了客家族群的集體記憶,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傳統的客家山區,乍聞媳婦有喜,婆家娘家即密鑼緊鼓釀酒,通常是數個大甕甚至逾十甕。客家婦人做月子的整個過程,如同「泡在酒缸裏」,每天灌數大碗生薑爆炒走地雞烹煮的黃酒。

WhatsApp Image 2023-06-21 at 17.14.46.jpeg

今次在非洲歡聚一堂的客家鄉親,有些人的祖上是三百年前從中國東南沿海飄到馬來半島,再闖蕩印度洋登陸非洲海岸的。經歷數百年風雨,黃皮膚變成雞尾酒的顏色,但很多人還回到中國尋根問祖,還能說祖輩傳下來的鄉音,還知道客家娘酒的味道,令筆者真切感受到文化傳承的頑強生命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