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梅州民宿生態要有頂層設計

2023-05-04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未命名設計.jpg

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發展的必然趨勢,鄉村復興催生的旅遊市場是巨大的。這為粵東山區的梅州提供了不可小噓的「後發優勢」。

由於長期從事客家文化的研究,筆者遊走了許多散布在全球各個角落的客家人聚居區,認為現階段做得最細緻、最產業化,又最能體現客家文化傳承的民宿,當推台灣。例如在桃園、新竹、苗栗、屏東等客家人聚居的山地,有許多古樸與現代融合得恰到好處的民宿。其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香港政府認可的村落有七百左右,有三分之二是客家村落,但真正意義上的客家風格民宿幾乎是空白。

WhatsApp Image 2023-05-04 at 14.24.19.jpeg

(台灣充滿鄉土情懷的民宿)

民宿在梅州旅遊大餅中應當佔相當的比重。舉例說,外界常常驚嘆並圍觀的「圍龍屋」以及其他形式的客家民居,在梅州一點也不缺乏。梅縣南口鎮的東華蘆就是典型的客家「大宅門」,由清未民初的日本神戶僑領潘植我所建。這位客家先賢竭誠支持孫中山,出錢出力資助同盟會以及辛亥廣州起義。民國肇建後,亦曾捐巨款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營造墓地,印證了「華僑乃革命之母」論斷。他在日本還出任康有為、梁啓超創辦之同文學校總理、校長歷十餘年。這間百年名校,被譽為「華人的貴族學校」。客僑的風釆,不應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褪色,而應沉澱為厚重的客家文化底蘊。

WhatsApp Image 2023-05-04 at 14.22.40.jpeg

(香港嘉應商會創會會長潘君勉鄉賢(1882—1968),為紀念其父潘蔭華,在梅縣南口僑鄉村建了一座「蔭華廬」。)

同樣座落在南口鎮的另一客家大宅「南華又廬」,是梅縣最大的客家民居,由印尼僑商潘祥初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佔地面積10816平方米,建築面積11220平方米,全屋共有164間房。梅州華僑實業家的殷實可見一斑。

WhatsApp Image 2023-05-04 at 14.25.40.jpeg

梅州缺的其實是鄉村生活的創意空間,以及由此衍生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返樸歸真的生活方式。目前能夠體現高質量鄉村生活的旅遊產品少之又少,梅州應該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黃金發展機會。

主管部門要有縱觀全局的頂層設計,因為在綠水青山的地方做「一窩蜂」的商業開發,對生態環境勢必帶來破壞。單純追求GDP的增長而破壞自然,我們在過去數十年的高速發展中有過教訓。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多次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WhatsApp Image 2023-05-04 at 14.22.11.jpeg

大財團「跑馬圈地」對擁有百年老宅的原住民來說,亦可能帶有掠奪性。應該有序進行,給當地村民帶來就業或自我發展的機會,共享旅遊經濟帶來的繁榮果實,這才是鄉村改造最好的路徑。「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90後」不提種地,是當今農村的普遍現象。因此,有助於鄉轉型、村民就業的制度安排更顯重要。

關於鄉村復興的實踐,最初始的形態可能是農家樂。更準確說,最早出現在成都市的郊外,村民自己炒幾個菜,或者騰兩間房出來讓城裡人「樂活」。然後到民宿階段,傳統的農耕村落開始有了商業模式:花多少錢裝修房子、院子,能收多少錢,多少年能回收。村屋改造成民宿開始如雨後春筍在中國大地湧現。鄉村復興的「高階」版是田園綜合體。這是跟鄉村、田園相關的多業態綜合,操盤運營難度要比民宿複雜。政府規劃部門和商業機構要懂各種業態,才能營造「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天人合一的妙境。

WhatsApp Image 2023-05-04 at 14.22.09.jpeg

所以,鄉村復興需要一套商業邏輯。政府職能應該引導村民創辦基金會,協助村民建立合作社,使得村民有一個集體主體,能跟外部的資本、投資人,以及外來的建設者去對接,這樣才能去擺平很多問題,比如拆遷。工商資本應該帶動農民而不是替代農民,通過合理分工讓農民能通過土地等資源獲得應有利益。「老闆」與「老鄉」的優勢互補才能達至雙贏。

此外,為了保持客家民宅的原始風貌,最大限度地保留其內外景觀,民宿的裝潢應盡量就地取材。作為「世界客都」的梅州,要與其它地方的民宿產業競爭,濃郁的客家元素不可或缺。

WhatsApp Image 2023-05-04 at 14.25.38.jpeg

民宿有別於酒店。最大魅力可能是主人的故事。數百年來,梅州客家人下南洋,闖東瀛,飄洋過海到北美歐陸,歷盡滄桑。衣錦還鄉或節衣縮食買田辟舍,客僑的人生,往往展現出閱盡繁華,落葉歸根的精彩。他們的家宅,能夠帶給遊客們無盡的啓示和遐想。所以說,講好民宿故事,提升民宿體驗,不僅僅是營商圖利,更是弘揚客家生活方式及文化傳承的重要一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客家習俗也是「與時俱進」,根據沙頭角《吳氏族譜》記載,該宗族先民是從清朝康熙年間從梅州大埔遷居羅浮山畔的博羅,後輩再遷徙至沙頭角。他們把大埔原鄉的鯉魚燈變成面向海洋的沙頭角「魚燈舞」,被評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港深沿線的客家人「耕漁而外,不廢弦歌」,傳統的客家山歌自然洋溢「山風海韻」,歌詞也就有了濃厚的海洋氣息。

    林文映  2023-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