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南非客家
應非洲台灣客屬聯合總會的邀請走訪南非。當星加坡航班降落在約翰內斯堡機場,與等候多時的台灣、香港的客家僑領們握手相擁,飛越近半個地球的疲倦,即時煙消雲散。
南非地處南半球,座落在非洲大陸的最南端,印度洋和大西洋的交匯處,南非有「彩虹之國」之美譽。連膚色都是多姿多彩的,四大種族包括黑人、白人、黃種人和雜色等。其中黑人佔全國人口的八成,被譽為「上帝在地球上最古老大陸的最大涂彩」。
當年清廷戰敗,英國割據香港,大興土木興建「女王城」,於是有了維多利亞港。南非也曾經是英國殖民地,建有伊麗莎白港,成為大不列顛「日不落帝國」在南北半球遙相輝映的縮影。客家人登陸南非的第一站,正是非洲東南部的伊麗莎白港。
目前在南非生活着大約三萬的客家人,其中又以非洲大陸的商業中心約翰內斯堡(當地華僑簡稱為約堡)最多,佔了將近兩萬客家人,且大多數已加入南非國籍。南非客家聯誼會在鴻運樓為來自香港的團友安排了豐盛的宴會。筆者在宴席與當地的鄉親傾談,驚訝地發現許多人的祖上來自梅州,已經在非洲生活了二百至三百年。這些「老僑」已經不會說中文了,只知道故鄉在遙遠的中國。
據史料記載,早在1870年,就有少數客家人以印度洋島國毛里裘斯、留尼旺和馬達加斯加作為跳板,來到伊麗莎白港。這間接印證了早年的客家人流傳的一句話「有錢轉唐山,無錢番過番」,意即發達了衣錦還鄉,否則繼續打拚,在異域他鄉尋找機會。
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南非發現第一座金礦,導致客家人以契約華工(俗稱的賣豬仔)身份抵埗。
客家人來到彩虹之國的高峰時期大約從1909年開始並持續到1919年。這十年由於中國連年戰亂,為了求生存,東南沿海的客家人漂洋過海,遠渡重洋來到彼邦。
但也有一些記載,把客家人抵埗非洲的歷史推前二百多年。例如162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船長龐德古(Willem Bontekoe,1587-1657)在《難忘的東印度旅行記》中記述的:他們把這些在中國強擄或瞞騙的「豬仔」全部送往澎湖,每兩人綁在一起,在胸脯上烙上英文字母印記,也就是押送地的簡稱,「C」運往「古巴」,「P」運往秘魯,「S」運往檀香山,「A」運往南非。也有一批先運到荷屬的殖民地巴達維亞(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再賣往各地。
另有史料記錄,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開普敦大興土木,亟需苦力。1658年,殖民者將數千名囚犯從印尼運抵南非,其中包括來自廣東南海、順德的廣府人,粵東的客家人。這些華人大多數是因無錢償還債務而淪為「流放犯」落戶南非。
客家人飄洋過海,遠走他鄉,除了「外力驅使」,也有「中國因素」。例如,明朝鄭和下西洋,有客家先民加入鄭和的船隊,隨同出訪,到過南非,就有部份人留下來,與當地土著通婚。這也解釋了前些年有黑人東來,憑中國姓氏尋根問祖。
新中國成立後,因為南非白人政府與台灣關係極為密切,不少台灣客家人遷移到南非。尤其是是上世紀70年代,南非推動招商引資,大批旅居港澳台的客家人遷移到南非。最近的移居潮是在80年代,由於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商企到南非尋找發展機會,成為新一波移民浪潮的主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