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我心依舊

2023-06-12
林文映
香港客家文化研究會會長、香港作家聯會理事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6-12 at 17.47.19.jpeg

WhatsApp Image 2023-06-12 at 17.10.05.jpeg

香港資深傳媒人鄭明仁先生是筆者的好朋友,近日在Am730的專欄,以「彌敦道隱世客家會館」為題寫了篇文章,字裡行間充滿溢美之辭。感激之餘,甚為汗顏。為香港客家,筆者只是盡了綿薄之力,做得遠遠沒有仁哥所說的那麼好。

來往的朋友都知道筆者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高調的是文字,不是個人」。筆者從不接受關於個人的採訪,不願上鏡,但約談香港、兩岸以及海外的客家文化,總是欣然答允。

筆者出生在有「世界客都」之稱的廣東梅州,上世紀八十年代隨父母來到香港。與千千萬萬港人一樣要上班「搵食」,但由於經常參加客家社團活動,自然對本族群「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問題產生了興趣。這就是筆者最早期涉足客家文化研究領域的初心,永不忘懷的初心。逾三十個春秋過去了,「我心依舊」變得更加冥頑執著。

客家是播遷全球最廣的漢族民系,儘管每個人的人生軌跡不一樣,家境和際遇亦可能存在巨大的落差,但我們都說著同一樣的語言,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認同——客家人(如果用不標準的粵語發音,會常常讀成令人捧腹大笑的「嚇瓜人」)。

WhatsApp Image 2023-06-12 at 17.16.20 (1).jpeg

在過去數百年,香港一直是全球客家人返鄉探親祭祖的最重要驛站,是海峽兩岸客家交流最便利的紐帶。也因此,傳承和弘揚客家文化,香港客家責無旁貸,亦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正是在這種使命感的驅動下,筆者將用來收租度日的祖業改變用途,這就是仁哥筆下鬧市中的隱世客家會館的緣起。

會館以文會友,廣交志同道合者。本人每星期都在社交媒體平台如「今日頭條」、微信公號、「華人頭條」、「灼見名家」、「思考香港」等網媒發表專欄,並借助Facebook平台,向二百多個遍布東南亞、南北美、歐洲、南非、印度洋諸島國的客家社團群組發布。

WhatsApp Image 2023-06-12 at 17.16.20.jpeg

根據政府統計,香港有逾六百個村莊,其中三分之二是客家村。筆者從二十多年開始孜孜不倦,走訪了絕大部分客家村,與一百多個客家村長、村民成為好朋友。仁哥所言的「客家文化小型博物館」,確實擁有全港最多客家文化的書籍。海內外研究客家族群的學者來港,除了田野調查找筆者做「盲公竹」,還可翻閱撰寫碩博論文的香港客家資料。

WhatsApp Image 2023-06-12 at 17.16.18.jpeg

筆者在會館還陳列了一部分「下鄉」收集到的客家生活用品,包括茶具、酒甕、涼帽、農具。但限於建築面積僅八百多呎,還有很多物件只能「束之高閣」或存放在倉庫。

WhatsApp Image 2023-06-12 at 17.15.28.jpeg

筆者當然希望成為仁哥冠以的「香港客家文化大使」榮銜,惟現在還「未夠班」,但希望會館成為本地客家原住民的會客室、客家生活習俗體驗館、海外客家鄉親的中途驛站。通過這個平台收集、整理了許多珍貴的歷史資料,並與南洋、南非、印度、毛里裘斯、留尼汪、蘇里南、荷蘭、台島的苗竹桃,以及英美加澳紐的海外客家鄉親形成了恒常的互動,此為筆者不忘初心的最大收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今日香港保留了不少以「虎」命名的地名,例如上水軍地新塘莆虎地嶺(Fu Ti Ling)、屯門虎地(Fu Ti 或 Fu Tei)、元朗虎地排(Fu Tei Pai),亦有一些因為填海而消失的地名,例如青衣虎地角(Fu Tei Kok)。為甚麼一個地方以「虎」命名呢?是因為這裡從前真的有老虎嗎?

    香港史學後進協會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