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文學世界回眸》序言

2023-06-01
廖書蘭
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6-01 at 16.04.30.jpeg

出版「國際筆會香港中國筆會」68週年文集是我多年心願。

疫情三年多,使我得以安心留在書房,一遍遍閱讀筆會先後所辦的會刋:《文學世界》、《文學天地》、《文訊》,從中挑選了部分前人的大作鴻文,加上現今會員和名家作品,輯錄成為這一本書《文學世界回眸》。

筆會於1955年成立,當時香港處於一個特殊歷史的時空。南來的文人學者,既不願留在內地,也不想前往台灣,於是留在香港教書和筆耕,在「亞洲基金會」的支持下,於1955年3月26日假座界限街156號A友聯出版社召開成立大會。筆會成立的關鍵人是燕雲女士(邱然),據說,後來她到義大利當了修女。第一屆會長傑克(黃天石),他擔任了十年的會長,這時亞洲基金會的贊助也到此為止,接手的是羅香林也做了十

年的會長,這20年可說人強馬壯,是筆會最輝煌的年代,我看見1960年《文學世界》徵稿啟事,稿酬30元至300元,而當時一本《文學世界》售價僅一元而已,其中必有令人玩味之處。

我看到季刊偶有饒宗頤的詩詞與文章、羅香林、黃天石、劉以鬯、陳荊鴻、曾克耑、勞思光、陳蝶衣、李璜、王韶生、易君佐等等的詩文及小說。翻閱這些近七十年前早已泛黃脆化的刋物,像碎玻璃一樣的脆紙片紛紛落下,每翻閱一次,焦黃脆化的紙張邊角不斷跌落,讓我心痛不已。

從選文到打字,再到尋求出版社。我接觸過幾家出版社,初時,都很樂意出版,但看過稿件以後都推卻了,理由是文章內容雜亂。

筆會的作家與作品大都創作於上世紀50年代後,當時的政治環境有別於現今,當年的作家所創作的作品已成歷史,具有研究近現代史的價值。

我可以妥協,但不會放棄。於是想起一個折衷的辦法,把一些文章和作者除下,換上當今名家作品,以符合藝術發展局資助的要求,例如要有多少字數,多少頁碼。

由於筆會老一輩的作家大多已去逝,我需要找到其後人同意此次的再版,有些老作家的後人,遍尋不獲,經某總編輯高人指點,囑我放棄收取版稅利潤。

因為書稿經多家出版社看過並給予編輯意見,因而改動頗多並修改幾次書名,且由筆會66週年文集改為68週年文集。感謝金耀基教授賜題簽,朱鴻林教授賜書名,劉兆佳教授賜序,何文匯教授賜跋,徐康教授給予編輯意見及現任理事劉伯權、老冠祥博士、龐森先生、黃宇翔先生、毛嘉佳小姐的協助,得以交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香港中國筆會成立於1955年,迄今已經68個年頭,當初我加入筆會是受朋友之邀,之後獲選為會長是一個意外賦予的責任。擔任了12年的會長出版了這一本文集,算是完成了歷史任務,並為青史留一份見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這是我出版的最不容易的一本書!從擁有60多年歷史的會刋《文學世界》精心挑選前輩先賢的大作鴻文,請人打好字,但後來一些文稿不能要,需再重新篩選,再請人打字,即使如此,出版社可能也不選用,所以最後只好重新洗牌,重新輯錄,如此一來整整折騰了三年。

    廖書蘭  2023-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