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中國詩歌 書香天下

2023-05-30
 
AAA

未命名設計 (3).jpg

(嶺南大學圖片)

作者: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院長蔡宗齊教授

近日,我得到香港電台第一台大地書香節目主持人施志咏博士邀請,介紹對嶺南大學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知識傳播項目《如何讀中國詩歌》創辦的來龍去脈。訪談節目分別於4月30日與5月7日播出。該節目由香港電台文教組製作,逢星期日晚上8:30至9:00,香港電台第一台播出。

製作這套知識傳播項目的近因,在於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的成立。在嶺南大學鄭國漢校長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大半年的籌備,環球中國文化高等研究院於2022年1月16日正式成立。作爲高研院首個知識傳播項目,《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節目於2022年2月1日開始首播,在不同播客平台,包括 Apple Podcast、Spotify、Google Podcast 及內地播客平台喜馬拉雅(Ximalaya)推出。全套節目共55集,分為20個主題,內容涵蓋中國古典詩歌主要類型,歷史跨度上下三千年,從周朝始,到1911年清代末年止。每集節目時長約15分鐘,在學者以英語講解之後,還特邀專業朗誦者誦讀中英文詩歌,配以古琴曲《高山流水》,取高山流水會知音之意。這20個主題意在引領聽眾俯瞰中國詩歌自古典到現代縱向發展歷程,將具體詩篇置於宏觀脈絡中進行考量。這套播客節目的目標聽眾不僅限於大學生,還包括來自英語世界,對中國古典詩歌不甚瞭解的普通聽眾。

製作這套知識傳播項目的遠因,或者説最大的動機,來自於我學術研究事業一貫的追求,那就是讓中國文化「走出去」。在我接受《中華讀書報》採訪時,曾闡釋過對於怎樣成功使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看法。「在我看來,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有四點。要把中國文化介紹到另一種文化傳統,首先,你要懂得使用他國人民所熟悉的語言和方法來講述中國故事;其次,你要能夠運用他國文化裡重要的資訊平台和出版管道;第三,你要選擇願意為中國文化傳播出大力的合作夥伴;最後,你要建立一個深度文化交流的平台。我相信,人類都有一種開放的態度,會有一種平常心來接受他國的傳統。」

上個世紀80年代末,我在普林斯頓大學讀書時,從比較文學轉到中國文學研究,感到沒有一部好的英文著作向世界介紹推廣中國文學,沒有合用的教科書。當時研究書籍一種是專書,另外一種是純粹的英文譯著,只能起到隔靴搔癢的作用。希望能夠幫助讀者既見樹木,也見森林,對中國詩歌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得到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支持,我開始組織出版《如何閲讀中國文學》(How to Read Chinese Literature)叢書系列。第一部是《如何閲讀中國詩歌》,其中邀請到William H. Nienhauser (倪豪士)與Ronald Egan(艾朗諾)等多位美國著名漢學家共同參與撰寫相關章節。此書2007年面世之後,已經多次再版,可見英語世界讀者對中國古詩的接受之廣,熱情之高。可以説,在我的所有著作中,這本至今仍然是銷售量最大的一部。

9_YVHCgjtEl6ruSRGG7Qzg.jpg

《如何閲讀中國詩歌》這本書的成功,首先證明詩歌的力量是超越時空界限,跨越語言文化差異的。在我看來,最重要的原因也在於這本書有其獨創性,得以跨越中文詩歌通過這部書能夠向外國人介紹分享中國詩歌。首先,書中輔以所選詩歌原文,讓懂得漢語的讀者能夠超越翻譯,體會中國文字的魅力。其次,配合誦詩錄音,展現中國古典詩歌音韻之美。第三,運用自創方法,標注平仄符號,幫助讀者體會音律變化。讓學術走出象牙塔,能夠把中國詩歌之美帶給具有一定教育水準的大衆讀者。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個原因之外,我也想和《賢聚嶺南》專欄的讀者分享一些我的個人經歷。2011年底,我處於人生低谷,愛妻廖靜女士經過八年與癌症搏鬥終於去世。我經歷喪妻之痛,由此開始考慮人生意義,希望做一些事情,不至於畢生虛度。在追思會上,我做出了兩個決定,第一是要把當時只有十歲的女兒拉扯大,成爲像她母親一樣善良成功的女性,第二是決定要把中國詩歌推廣到給更多的聽衆。

回顧這十幾年來的學術生涯,我發現自己主持的出版計劃和知識傳播項目可以構成一個金字塔式的結構,上是學者,中間是學習者,如學習研究詩歌的學生,下是一般讀者。主辦各種雜志,希望提供學界專業人士的高端深層交流。中端是《如何閲讀中國文學》叢書。比如説從《如何閲讀中國詩歌》讀者發來的電郵,我發現這本書已經超越了一般讀者的範圍,走出學界,接觸到更多讀者。而目前開展的知識傳播項目,面對的是一般大衆,希望通過音頻視頻產品,讓更多讀者能夠接觸到中國詩歌。

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也非常感恩。我在中山大學畢業時拿到的是英語語言文學研究生學位。留學美國時,得到高先生的教導啟發,引領我走上古典中國文學研究之路。在美國高校任教期間,得以和一批志同道合的學者在海外開拓中國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在來到香港嶺南大學任教期間,我也有幸與内地諸多一流學者合作,得到前輩學者如袁行霈教授的信任,同道學者如復旦大學陳引馳教授、蔣寅教授等的大力支持。正是這樣的經歷,讓我深信,天下學問一家,不應各自為政,固步自封。

2017年,我與袁先生一起得到國家漢辦的支持資助,和哥倫比亞大學合作,至今已經出版了七本叢書。但在大衆化普及過程還是沒有得到很大的突破。2016年,我聯係到一位美國知名導演(他曾為PBS拍過介紹伊斯蘭教的紀錄片),希望他能協助拍攝節目介紹中國 American Endowment Committee 申請了五十多頁的報告希望得到資助,拍攝這套節目。但也是沒有得到最終的資助。我也在不同的訪談(中華讀書報,新華社通訊訪談)中提到過這些關於這些未能成功的嘗試。

值得慶幸的是,這個大衆化知識傳播的心願,終於在近年得以實現。這要歸功於兩個發展。第一是自媒體的發展,使得傳播知識的途徑得到大大拓展,傳播效果與傳統大衆媒體相比更加便捷直接。第二是嶺南大學對知識傳播項目給與大力支持。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高研院的知識傳播項目終能開展。

7fd72fef969a7cbbe7c41c06a3539b47.jpg

2021年9月,我開始聯繫參與《如何閲讀中國詩歌》一書編寫的海內外學者,邀請他們合作共同錄製一套52集,名為《如何閱讀中國詩歌》的免費網絡英語播客節目,以英語解釋《詩經》、漢樂府詩、唐詩宋詞等體裁,希望藉此向外國人宣揚中國文化,展示中國文學的魅力。這個知識傳播項目首先從音頻開始,是因爲我考慮到英文世界中收聽播客的人數較多,30-50嵗之間的聽衆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興趣,也有一定的教育水準,可以一邊聆聽播客一邊做其他事情,如開車,做家務等。我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社長溝通得到她的肯定,也得到《如何閱讀中國詩歌》作者群體的大力支持。參與到播客錄製的這批學者本身工作科研任務極爲繁重,但他們答應參與之後,都積極配合,在百忙之中抽空爲我們錄製節目。我爲此感到非常感動。他們都是幾十年交往的學友,我和他們開展合作編書,書信來往長度可能還要超越書籍正文本身。而這次錄製播客群策群力的經過,也讓我深刻體會到這種多年耕耘建立的合作關係極爲堅固,非常可貴。這套英文播客節目特點主要有兩個。第一,宏觀與微觀的結合。通過專家學者的串講,聽衆可以瞭解到詩歌體裁在具體歷史環境下的發展特點。通過參讀書本,也可以成爲半個專家。新華社通訊記者用「讓西方人聽懂詩歌裏的中國情懷」這個標題,來描述這套英文播客節目的價值。

這套英文播客的第二個特點,在於突破象牙塔學術研究的限制,直面廣大英文聽衆。播客節目內容立足《如何閲讀中國詩歌》一書,結合中國歷代詩歌的類型風格與創作環境,深入而淺出,讓聽眾直觀瞭解身處不同時代的中國人何以做出彼時彼刻的人生選擇,領悟中國文化數千年來,怎樣薰陶中國人的生活。值得一提的是,有兩位美國聽衆聽了早期的播客節目之後,與我聯繫,後來還成爲我們播客乃至視頻節目的嘉賓,這就很好地證明了播客節目的效果。

第一位給我寫來電郵的美國聽眾是Andrew Merritt博士。他曾經是一位法學教授,因爲熱愛鄉村音樂,辭職成爲全職音樂創作人。Andrew Merritt博士曾經在伊利諾州立大學法律系擔任法學教授,目前在美國民謠之都納什維爾全職創作民謠音樂。他熱愛中國文化,尤其是唐詩,還曾以唐朝為主題創作了一部民謠專輯。在聽到《如何閱讀中國詩歌》播客節目之後,他特意發來電郵表示欣賞,並為節目錄製英文譯詩朗誦。在「唐詩之音韻」播客特別節目中,Andrew還表演幾首以李杜詩歌為靈感創作的民謠。

20141104_110427_S2MyHmJ84S_p.jpg

還有一位美國聽眾是John Thompson先生,漢名唐世璋。他大學本科學習西方早期音樂學,碩士研究方向為人類音樂學。1974年他往台灣學中文,跟從古琴大師孫毓芹學習古琴。1976 年他定居香港,並向香港著名的古琴家唐健桓請益。由他重譜的絲弦古琴錄音達150首,使他成為了今天網上最多聽眾的古琴家之一。到現時為止,唐世璋先生已從15和16世紀的琴譜中重建(打譜)了200多首古琴曲。唐先生對中國古典文學有濃厚興趣,購買了全套《如何閱讀中國文學》叢書,在聽到《如何閱讀中國詩歌》英文播客節目之後,特意發來電郵交流。2022年10月22日,嶺南大學為唐世璋先生舉辦古琴紀錄片全港高校學界首映暨影后座談會。

7d984284-453f-4658-933a-0b72a62cf463.jpg

意大利羅馬大學東方研究系中國語言與文學副教授費琳(Federica Casalin)博士在聽到這套英文播客節目之後,寫來電郵表示《如何閱讀中國文學》叢書與知識傳播項目「在内容和方式上都極具新意」,並邀請我參加2月3-4日舉辦的意大利首個以「中國文學教學:材料與方法、經驗與視角」為主題的研討會,為此研討會作主題演講,介紹多年來在英語世界傳播中國古典詩歌的經驗心得。

與此同時,這套英文博客節目也得到嶺南大學文學院提名,作為運用數碼技術知識傳播項目的內容之一,參加THE Awards Asia 2023的“Excellence and Innovation in the Arts”(藝術菁英創新)範疇獎項評選,並進入前八強。從英文播客節目的成功,我深刻體會到運用全新數碼媒體開展知識傳播項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全球化,數碼化的時代,學者們更加應該向國際讀者積極推廣中國文學文化,推動中外文化交流,實現「天下學問一家」的學術理想。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三國蜀地一直是俞雅凡自幼魂牽夢縈之地。她毅然選擇單槍匹馬從青海一路往南,千里走單騎,開車遊走巴蜀大地,只為找尋一個個的三國英雄好漢,實踐少時對三國故事熾熱的神往。俞雅凡說,此趟旅程只能自己一個人去走,是一趟自己與心靈的交流之旅,若是有同伴,有了牽絆,就不能輕易釋放心中情感。

    廖書蘭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