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映:派發賀年禮物隨感
春節來臨之際,梅州市梅江區家鄉政府非常關心香港的鄉親,送來大批賀年物資。位於旺角的客家會館代為派發。 連續三天門庭若市,今天(年廿九)終於圓滿結束。
筆者驚喜地發現,在港九新界謀生求發展的梅縣梅江區鄉親有很多。許多家庭的孩子在香港土生土長,成為「港味十足」的港青,比他們的父母輩更加朝氣蓬勃,也有更寬闊的視野和專業技能。
過年的最大好處,就是能見到非常多的鄉親們。香港雖然不大,但是為了生活各自奔忙,平時並不常見面。藉著過年過節的契機,鄉親們濟濟一堂,問寒問暖,臨別時道一聲珍重,暖流在大家的心田湧動。這個世界顯得美好,正是因為有你們在獅子山下相伴相隨,在風雨中砥礪前行。
香港是高度商業化的社會, 紅塵滾滾,追名逐利。但香港又是地球上同鄉會及宗族社團最密集的地方。人們在平時為了謀生營營役役,閒下來的時候卻往往「愛心爆棚」,各種義工和志願者團體多如雨後春筍。這幾天在客家會館派發賀年食品的鄉親,包括蕭志模、池廣森、李國揚、蕭靄堂、陳繁榮、鍾樟泰、何志華等人,都是起早摸黑,忙裡忙外的義工。
別忘了,年關逼近,這幾天所有家庭都專心致志籌備過大年。家家戶戶要裡裡外外大掃除,還要忙著炙酒、買年貨、做年糕、煎油果、炸肉丸、滷雞鴨,趁花墟等。年二十八、二十九還要貼春聯,貼門神。義工們在一家老少都忙得團團轉之時,自己卻在外為公益出力,顯得更加令人感動。
有一次,一位從大陸來的朋友很認真地問筆者,人稱團長的這位,是不是以前在部隊當過團長?筆者答曰,香港有很多很多的團長,但他們是義工團的團長。
這些年來,家鄉的政府都有按照香港同鄉會的名冊派送過年食品,相信別的省市也不例外。客家人過年最傳統的食品無非是臘肉臘腸、雞鴨、枝竹、花生瓜子、年糕等等。筆者在想,雖說「民以食為天」,但不一定總是吃吃吃。以後能否「搞搞新意思」,有些創新?譬如除了食品,也可以贈送一些有客家特色的小禮品。既可帶動精神層面的追求,又可為家鄉的文創產業創造一些商機。
筆者前些年走訪台灣客家聚集地如桃園、新竹、苗栗、美濃,過年的時候往往收到一些小禮品,例如印有桐花的頭帕、「客家藍」圍裙、簡約精美的手工飾品,還有鐫刻美好祝願字樣的鵝卵石。這些小石頭在客家山區的溪澗河川取之不盡,但散發出濃厚的鄉土情懷。筆者至今仍然珍藏,每次拿出來欣賞總能勾起美好的回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