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書蘭:顛覆你印象的貴州

2024-06-19
廖書蘭
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AAA

五月底,我應邀參加由毛邦傑會長組織的「美國華人工商協進會」參訪團,訪問北京、貴州、江蘇、浙江,一共18天。

印象裡,北京是天子腳下的皇城,江浙是煙雨如畫的魚米之鄉,而今日的貴州足以顛覆你固有的印象。「她」在21世紀初,已成功擺脫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人無三兩銀」的千年魔咒。

每一次到貴陽機場,總會讓我想起母親在1987年隨著台灣老兵回鄉,她透過紅十字會,終於找到在貴州的家人。那一年她在貴陽機場見到她的親姪兒,哭得暈了過去。有一種淚水是慟徹肺腑的,上氣不接下氣的嚎啕,那飽受著近半個世紀的漫天烽火,顛沛流離下,仍幸存的思鄉。

母親把所有積蓄自台灣匯入她的貴州老家,上世纪90年代末,她終於回到老家頤養天年;基於母親的關係,我經常到貴州,親眼見到貴州翻天覆地的改變;貴州除了大山還是大山,轉來轉去都在大山群中,一條只容得下一輛車行駛的泥巴小路,一邊是懸崖峭壁,一邊是萬丈深淵,無論你行路還是駕車,都需要對天與地有極大的敬畏和膽量及對親人的熱忱,要不然,你根本不會進入貴州大山。我的大表哥說,日本侵華時,鬼子打不進來貴州,只因貴州地形險惡,又有山嵐瘴氣,不是本地人,怎能適應這裡的氣候及地勢。

昔日貴州開門是山,開窗又見山,近山遠山都是山,所有的大山小山就像是一盤圍棋的佈陣,自己身在其中,走也走不出去。滿山腰上只見一排排或已枯萎的或在頑強生長的包穀(玉米)。

發展貴州必須建造橋樑,貴州的喀斯特地貌在人定勝天的改造下,開山闢石,見山移山,遇峽谷建橋,鑿隧道而過,造就出貴州的橋樑多達31,000座,其中49座公路高橋位居世界前100名,包括被譽為世界最高橋(海拔2千米,全長2890米)的新北盤江大橋;行駛在高架橋上,感覺自己在群山之上飛來行去,高架橋下偶見公路有汽車來往,路路接連入鄉進村,交通四通八達。今天的貴陽城已脫胎換骨,揮別那空氣中充滿煤渣氣味的年代,金融區有綠意盎然的休憇公園,有三層樓高的別墅,也有節次鱗比的摩天大樓,鬱鬱蔥蔥的樹木盡收眼簾,森林覆蓋率達70%的贵阳,猶如置身江南。

貴州如今是中草藥基地,大數據中心,中國的天眼也在這裡。這30年來貴州的建設突飛猛進,證明「老天爺沒有忘記貴州」。𧫴以此句話,向已長眠於大山𥚃的我的大表哥致敬。

延伸閱讀
  • 在中國足壇持續肅清貪腐、成績一蹶不振之際,貴州村超提供了相當深刻的啟示。當民眾被給予適當發揮的空間,出於興趣由下而上自發辦活動,有時更能激發出意想不到的活力和生命力。
    官方有時扮演輔助角色,反而能更有效推動基層的積極性,激發普羅大眾的創新力想像力。這樣的現象未來會不會在中國各地更常見,值得持續觀察。

    王緯溫  2023-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