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所不知的中國政治

2016-12-19
 
AAA

WhatsApp Image 2016-12-19 at 17.27.33.jpg
左起:劉遵義教授、俞可平教授、李世默博士、張旭東教授。

中國經濟改革很成功,由1978到2012年,GDP每年平均增長9%,方方面面都改變了,不過,很多人質疑中國沒有政治改革配合,尤其是西方,但何以達成這個成果?曾以《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引起極大迴響的北大政府管理學院院長俞可平教授,今天以《中國大陸如何治理》為題,在團結香港基金主辦的講座,以25分鐘的「不可能」時間,完整的交待整個來龍去脈。

俞可平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答案,中國很好地把「變」與「不變」結合起來,在經濟的巨大轉型過程中,政治切實地進行改革,不過,若以西方慣常所用的三大標準︰一是多黨競爭;二是最高領導經普選產生;三是三權分立,來評價的話,中國過去三十年一條都沒有照跟,從鄧小平到習近平都是從實際環境和條件,走出中國自己的路。中國的基本政治框架不變,中央置於權力核心,然而,政府與地方、國家與社會的關係改變了,從人治改變為法治,以統治改變為治理等等,中國有效地修補不足和過時的政府制度。

本身是風險投資者,星期一至五工作,周末假日以研究共產黨為嗜好的李世默博士接下來講的專題《黨係乜東東》,談到西方民主近三十年的發展,出現三種新民主政權,包括東歐和前蘇聯成員國,以前是權威政治過渡成民主的台灣、南韓,以及如東南亞、非洲和拉丁美洲的發展中國家,成效並不如願般理想,而歐美政治更出現固化和民粹的興起與對立。以上的現象說明一個道理,就是變革和適應比民主為優先,目前,在全球化的洗禮下,各國,無論大小,都要追求自己變革之道。

講座最後一個專題是張旭東教授主講的《中國主權和國家認同》,重點是落在香港人對中國的認同,從文化角度的分析,香港與國家沒有共同經濟政治改革的經驗,在文化和歷史方面有隔膜,所以香港人認同自己是中國人,認同香港為中國一部分的無可爭議的法理和主權之外,對於中國政治制度和改革成果沒有共鳴,這個落差形成了香港人對中國認同的模糊和迷失。

三位講者最後在劉遵義主持的討論會上,被問到愛國不愛黨、先愛國再愛黨和愛國與愛黨的關係時,大家認同這個愛是需要更多的了解,而文化認同的這一步不是自然而然的事,這方面是需要時間和教育工作來改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