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河套科技園香港新起點 了解外國如何支援科創
港深合作發展創科園。(模擬圖片)
從大學時候在航空公司實習,協助設計管理客戶系統,到現在負責為全球各地的客戶處理交易,過去十幾年,筆者深深感受到科技的演變,電腦硬件和軟件的日新月異,但本港的創新科技政策和配套卻依舊停滯不前,落後於鄰近的深圳、新加坡,更不能與美國矽谷相比。
過去幾年,美國興起一股共享經濟的潮流,從 uber 到 airbnb,以至社交媒體平台的興起,創造了數以萬計的新職位,而不少大專畢業生都爭相希望加入這些科技新貴。新加坡政府這幾年也致力引入這些公司,與時並進修訂法例,讓外國企業能在國內營運。有時候跟客戶到深圳南山區走走,看到騰訊、華為等辦公室和研發部門,我和朋友都會慨歎香港為什麼落後了這麼多。
落馬洲河套區計劃興建港深創新及科技園,雖然有些執行細節上引起爭議,但方向大致正確。如果能夠結合深圳資訊科技人才,香港人才的創新力和國際視野,再透過地價和配套讓全球頂尖的創科公司來投資設基地,可望在未來十年趕上世界科技發展潮流,本地經濟不再單一集中傾向金融和地產業,既可釋放就業人才的潛能,也有助經濟轉型。筆者不時與海外和國內創投基金的負責人交流,他們的資金充裕,不時看到合適的項目就會幾百萬,幾千萬的投進去。香港不缺人才、資源和機會,欠缺的只是決策者大刀闊斧的在創新科技領域走前,帶領香港轉型,全面擁抱科技的洪流。
筆者認為在落馬洲河套區科技園落成前,政府應好好善用科學園和數碼港,加大力度進行補貼,讓一些本地創新科技和初創企業引入海外和本地人才,同時也扶持這些企業走出外國。新加坡、台灣以至歐美不少先進國家都有提供豐厚的資源給年輕企業家發展有利本地經濟的新興創科項目。舉例說,新加坡政府有兩個政府機構,標新局和新加坡國際企業發展局,歷年來發放不少政府津貼給本地企業,當中有初創基金、能力發展津貼等,也有協助市場進入協助計劃和國際企業合作計劃。在2015年,標新局協助17間初創企業,投放了近七千萬港元,也額外幫他們找到2億元的私人投資。而法國近年也培育了多個育成中心,共同合作平台和產業實驗室,當地每年成立的初創公司有過千間,最近大學同學成功獲得法國政府 French Tech Ticket 的資助,約有五十萬港幣一年,今年會往返法國和香港兼顧事業。看到他們往世界闖,筆者期盼未來港深創新及科技園的成立 ,會有更多的本地和世界各地的青年受惠。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