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仲達:港澳人事的幾點觀察

2017-01-17
劉仲達
資深媒體人
 
AAA

4GUY.jpg
左起:周波、宋哲、譚鐵牛、黃柳權。(大公報資料圖片)

新年前後,香江政壇風起雲湧,中央一些涉港高層也進行調整,包括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周波被免職,原外交部駐港特派員宋哲、原港澳辦法律司司長黃柳權擔任港澳辦副主任,原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譚鐵牛擔任香港中聯辦副主任。由於時機敏感,自然引發各種揣測,有的更聯想到「整頓中聯辦」、「中央對港政策調整」等等。筆者也湊湊熱鬧,「妄議」一番。 

其實,在這些人事調整之前,有一個細節較少為人關注,就是國家主席會見港澳特首,中央統戰部部長首次陪同參加。 

2016年12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分別會見來京述職的港澳特首梁振英、崔世安,陪同人員多了一名副國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統戰部部長孫春蘭。新華社報道稱:「張德江、孫春蘭、李源潮、栗戰書、楊潔篪等參加了會見。」 

張德江是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李源潮、楊潔篪是副組長,栗戰書則是中南海大管家,過去幾年都是由他們陪同會見。這是孫春蘭首次參加會見,顯示她應該也身兼港澳小組副組長。至於她排在李源潮、栗戰書之前,則不必過多揣測,政治局委員排名按姓氏筆劃,簡體字「孫」筆劃比「李」少,由此排前。 

其實,統戰系統在涉港事務一向沒有缺席,中央統戰部三局的職責就包括「聯繫香港、澳門和海外有關社團及代表人士;協助有關部門對香港、澳門地區統戰工作方針、政策進行調查研究。」中聯辦通常有一名副主任(殷曉靜)來自中央統戰部,中聯辦協調部工作也同時接受中央統戰部的指導。 

孫春蘭的閃亮登場,顯示今後統戰部在港澳決策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在堅守原則、打擊港獨的同時,會推出更多「潤物細無聲」的柔性措施,爭取人心,團結大多數,拉攏中間力量,孤立極少數。 

回到兩辦的人事調整。周波卸任,被某報冠以「剷廖暉勢力」的大標題,甚至稱「意味着中央核心『整頓』港澳系統、『重整』港澳路線之始,是暴風雨的前夕」,確實是夠聳人聽聞的。 

1956年出生的周波,已屆副部級官員60歲的退休之齡,被免職並非反常,其他中央部委也嚴格執行這一退休政策。當年港澳辦副主任徐澤、華健也是年滿六十卸任,難道也是「剷廖暉勢力」? 

外交部特派員宋哲返京擔任港澳辦副主任,確實是個亮點。之前幾位特派員都是最後一崗,任上退休,唯有宋哲殺入港澳辦。他是繼王光亞之後又一位進入港澳辦的高層,同時具備年齡優勢(1960年4月出生),資歷優勢(8年副部),排名僅次於紀檢組長李秋芳,實際上就是第一副主任。 

不少媒體分析宋哲在今年的十九大前後有望接替王光亞,並非空穴來風。但也應該注意到,與王志民當年到港澳辦獲安排為黨組副書記相比,宋哲只任黨組成員,能否順利扶正尚待觀察。以資歷而言,港澳中聯辦主任張曉明、王志民如今已是正部,也不排除重返港澳辦。 

新任中聯辦副主任譚鐡牛,在英倫求學、工作長達12年,是位有成就的科學家,中科院院士,年齡也具優勢(1963年出生),連續三屆擔任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代表。 

但將他的空降視為「整頓中聯辦」,則無疑「寄望甚高」了。由於只有一年多的副部資歷,他在7名副主任排名最後,暫時分管科教工作,目前仍處於熟悉港情階段。當然,現職幾名副主任都超齡服役,相信在特首選舉或回歸20週年之後就會正式退休,屆時還會有一番調整。 

至於宋哲、譚鐡牛等人的登場,是否代表中央涉港路線的改變?湯家驊先生撰文稱:「這幾位人物的背景與王光亞如出一系,均是具國際視野及外交經驗的官員。傳統而言,應該算是開明派。」 

也許湯先生有第一手接觸,但在中國現實政治,具備涉外經驗的官員未必「開明」,反而有的因為原罪感而「左」。前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周南,曾任副外長,莎士比亞倒背如流,與錢鍾書、饒宗頤唱和,是公認學貫中西的才子,卻被視為「強硬」。相反,他的前任許家屯是土幹部,很多港人則稱他「開明」。 

宋哲近日接受《紫荊》採訪,強調不允許任何外部勢力企圖把香港變成「反華反共的橋頭堡和顏色革命的試驗田」,不點名批評英國政府聲稱對港負有「道義責任」,批評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則利用「民族自決」、「真普選」、「三權分立」等概念,挑動民意,挑戰「一國兩制」底線。在涉及主權、安全等方面,他的立場很堅定,也很強硬,至少表面如此。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立法會19日早恢復對基本法23條草案(維護國家安全條例草案)的二讀辯論,全體委員會6時30分許通過修正案,並在近7時三讀投票,全體一致通過。 二讀三讀前後大約耗時10

    紀碩鳴  2024-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