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八駿:雄安新區給香港的啟示
新區涉及河北省3個縣,包括雄縣、容城和安新。(新華社資料圖片)
2017年4月1日新華社報道,中國決定設立河北雄安新區,稱之為繼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之後,又一具全國意義的新區。
雄安新區規劃範圍涉及河北省雄縣、容城、安新3縣及周邊部分區域,地處北京、天津、保定腹地,起步區面積約100平方公里,中期發展區面積約200平方公里,遠期控制區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換言之,雄安新區起步區面積相當於香港的大嶼山,遠期控制區面積則接近兩個香港。
1980年8月成立的深圳經濟特區,是以原寶安縣為基礎的,面積為327.5平方公里,實際可開發面積僅110平方公里;如今已擴大為近2000平方公里。短短30多年時間內,深圳已經走完了香港逾一個世紀才走完的發展里程。
在1993年1月成立的上海浦東新區,起步區面積為533.45平方公里。而今已增至1210.47平方公里。黃浦江東畔一大片農田在短短20多年內,被現代國際金融、商務、運輸業的高樓大廈和先進設施所取代。
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成長,讓人們對河北雄安新區懷抱信心。今天,香港人聽到深圳愈益逼近的腳步聲,感受上海愈益強大的挑戰,應當產生強烈的緊迫感——香港如果不急起奮進,那麼,不僅將可能很快被上海和深圳超越,而且,在不久將來還可能被雄安新區趕上。
深圳經濟特區和上海浦東新區的迅速發展,證明「中國方案」成功。「中國方案」的特色之一是,借助改革開放、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同時發揮政府積極引導功能,在較短時間內實現資源大規模基本有效配置,產生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香港政府無大作為 蹉跎歲月
香港面對經濟轉型蹉跎、發展動力不足、社會貧富差距擴大、階級對立加劇等諸多深層次結構性問題,能否借鑒「中國方案」?
有些人認為,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不能借鑒內地發展模式和經驗。這種觀點在思想方法上,與早些年內地一些人以為「市場經濟等於資本主義」的錯誤如出一轍。事實是,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政府對市場經濟給予引導也不等於社會主義。香港受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推行的「積極不干預主義」影響太深,過於信仰市場萬能而放棄了政府推動經濟轉型應有的功能。
香港不是完全沒有政府主導的發展規劃。關於新市鎮建設、關於土地開發使用,香港政府早已有系統的規劃大綱。即使關於經濟發展,特區第二屆政府也曾組織撰寫《「十一五」與香港發展經濟高峰會報告》,就香港支柱產業發展提出規劃性意見。其中,關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就指出:「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受制於本地經濟的較小規模,以及亞洲已有多個金融中心並存的事實」,並提出若干建議。然而,那一份報告只是紙上談兵,至今,未見實際成效。
香港本地經濟規模有限,不僅限制金融業發展,也限制其他各行各業發展。克服香港經濟規模局限性需要特區政府引導。推動香港本地拓展高科技產業需要特區政府提供政策幫助。
雄安新區為香港響起警號
香港至今缺乏高科技產業,可以歸因於:「有心者無力」、「有力者無心」、「該負責的沒有盡責」。
「有心者無力」是指絕大多數為中小企業的香港製造業廠商,他們承擔不起研究與開發的巨額資本。「有力者無心」是指大多數慣於從地產業獲取高投資回報的商人,他們缺乏動力和誘因向既不熟悉又風險甚大的高科技產業投資。全球各國各地拓展高科技產業無一不是由政府推動或扶持,香港不可能是例外。但是,在「積極不干預主義」的幌子掩護下,港英政府在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不肯作為。深受「積極不干預主義」影響,近20年特區政府也基本沒有作為,這就是「該負責的沒有盡責」。
如今,國家新設河北雄安新區,特區政府必須警醒。為彌補本身經濟規模有限,特區政府需要引領香港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建設。為拓展本地高科技產業、加快經濟轉型、培育經濟增長新動力,特區政府需要提供政策優惠,鼓勵企業打造新產業群。只有經濟轉型成功、經濟規模擴大、財富滾滾而來,才能改善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