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對香港意味著甚麽?

2017-04-21
 
AAA

大灣區.jpg

粵港澳大灣區自今年三月被國家正式確定建設以來,一直是坊間熱議的話題,粵港合作不是新概念了,但為甚麼國家又要發展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呢?

粵港澳大灣區除了包括特首此行到訪的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和珠海這六個珠三角西岸城市以外,還涵蓋大家較熟悉的深圳、東莞、惠州,以及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內的11個城市,總人口超過六千萬,經濟規模超過1.4萬億美元,很有潛力成為繼紐約灣區、三藩灣區、東京灣區之後,又一個世界級城市群。

大灣區=大珠三角=「9+2」???

回歸以來,有關香港定位、粵港合作應循甚麼模式發展,出現過不同的方案。從回歸之初開始舉行的粵港合作聯席會議,到2003年張德江主政廣東時提出的「9+2」經濟圈,再到2009年汪洋提出打造「大珠三角城市群」概念,都是建立密切粵港關係的嘗試。

粵港澳大灣區的構想,早在2009年就已經提出。廣東、深圳在制訂「十三五規劃」時,即明確表示要「攜手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從地域範圍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大致等同於「大珠三角城市群」。

甚麼是灣區經濟?

「大灣區」這個詞,指的是分布在沿海的港口城市和城鎮所構成的集群,這個集群衍生出的經濟形態就被稱為「灣區經濟」。灣區經濟是目前國際級城市群協同發展的大趨勢。從粵港澳大灣區的定位來看,在國際上可以參照的有紐約灣區、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等。

三藩市灣區是成功例子 城市間各有分工

以美國三藩市灣區為例,總人口超過760萬,不僅是旅遊勝地,也是世界級高科技研發中心,美國西海岸重要的金融中心,擁有全美第二多的世界五百強企業。三藩市灣區的北灣是美國著名的酒鄉和美食之都,全美90%的葡萄酒就產於北灣;東灣擁有灣區最好的學區和頂級豪宅;南灣則是矽谷的所在地,全球最頂尖的高科技公司雲集在此,成爲區域創新的引領者。

而粵港澳大灣區若真以發展創新科技和創業為主,三藩市灣區極具參考價值。

大灣區內香港的定位?有何挑戰?

大灣區內的各城市如何合作?定位為何?誰作主導?目前仍未有清楚定案。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曾表示,香港在大灣區發展中可擔當「龍頭」角色。香港有高度國際化的優勢,在金融、法律、專業服務方面亦達到國際水平,可以在整個區域協同發展的過程中,带領大灣區實現經濟發展和進一步對外開放,合力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可持續發展的世界級城市城市群。

但有分析認為,內地各城市一向各自為政,加上近年香港跟內地民眾的矛盾加深,而深圳發展一日千里。是否仍要以香港馬首是瞻,各城市間是否可以衷誠合作,是未知之數。

粵港合作兩次高峰

歷史上曾有兩次粵港合作的高峰期。第一次高峰期是1978年改革開放,大批港商進入珠三角設廠生產,利用大陸的低成本優勢,擴張了港商的生產和出口能力,令香港的經濟體積以倍數增長,珠三角則為中國成為「世界工廠」、製造業大國打下了堅實基礎,粵港各得其利。第二次高峰期是2003年內地和香港簽署CEPA協議,香港服務業、金融業開始進入內地,內地則放寬旅客、資金來港,粤港各取所需。而此次大力發展的粤港澳大灣區,已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或許為粤港合作迎来第三次高峰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