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楚峰:香港或可成為大灣區城市群的「龍頭」

2017-05-09
黃楚峰
新民黨執行委員會成員
 
AAA

DW1.jpg
香港的金融服務優勢可在大灣區充份發揮。(大公報資料圖片)

李克強總理在 3 月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計畫,並將之視為一項國家戰略專案。 

官方認定的大灣區包括 11 個城市:香港、澳門、深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中山、東莞和惠州。 該區域人口逾6760萬人,超過英國;去年GDP總量逾1.3萬億美元,與韓國相當。 值得注意的是,就GDP來說,廣州已超過新加坡,深圳已接近香港。 英國金融週刊《經濟學人》近期就珠三角區域做了特別報導,對該區域大加稱讚,稱其為中國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 

港最大優勢在於金融及專業服務 

公眾可能直到最近才聽聞大灣區這一概念,不過事實上,在 2015 年的一份國家政策檔中,大灣區就已被視為是「一帶一路」倡議的一部分。 中央政府為大灣區設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標:要和洛杉磯、紐約和東京灣這些全球著名灣區展開競爭。 在粵港澳大灣區,香港一直是經濟領頭羊,但近年來面臨來自深圳和廣州的挑戰。這一區域的城市應當具有互補性,並充分發揮各自優勢。 因此,對香港來說,聚焦並提升其核心優勢至關重要。 

毫無疑問,金融服務是香港最大、最顯著的強項。 香港有著充滿活力的股票市場,並且不僅吸引中國企業上市,最近有報導說,全球最值錢的公司沙地阿拉伯國家石油公司正考慮在香港上市。 自成為貿易樞紐以來,香港有著全球視野和全球互聯的長期、強大傳統。 我們持續作為中國內地和世界的超級連接器。 此外,香港的專業服務——例如法律、會計、仲裁、認證——在全球也享有盛譽。 換言之,香港在為大灣區提供高附加值服務方面有著堅實基礎。 

港人低估大灣區經濟發展潛力 

不過,香港不應自滿。 自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和珠三角地區開展更緊密經濟合作方面並不積極,這部分是源於我們自身的自大,我們錯誤地認為這種合作無利可圖。 

時至今日,很多香港人仍低估了大灣區經濟發展潛力。 對深圳的印象仍停留於按摩及「A貨」名牌袋。如今深圳在創新和技術方面已超越香港。 騰訊、華為、大疆、中興等全球技術和網路巨頭都在深圳設立總部和研發中心。 同時在大灣區還有著支援創新技術發展的高附加值供應鏈。 

需制定簽證措施方便人才流動 

廣東省省長馬興瑞認為,灣區成功的關鍵要素有三:人才、資本和貨物的自由流動。 目前,鑒於關稅近乎為零,因此這一區域的貨物流動相對不受限制。 預計在今年底通車的港珠澳大橋,以及包括在建的深中大橋(深圳到中山)等其他高速公路,將極大促進貨物的自由流動。 不過,要實現人才自由流動將更為困難,因為在香港和澳門工作和往來面臨移民管理措施。 因此應制定更多有利於商業的簽證措施來方便專業人士進入兩個特區。 遲早,具備適當技能的香港人將在大灣區找到能夠支付近似工資水準並提供更多機會的公司。 人民幣要實現自由兌換或許仍有待時日,不過可以期待的是未來人民幣的可兌換性將逐步提升。 

我非常有信心,粵港澳大灣區將在未來十年左右發展成為又一個全球知名灣區。 更好的交通、持續的經濟發展、優化的城市基礎設施,以及吸引年輕人和全國乃至全球優秀人才的能力,將令大灣區成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經濟和科技中心。 如今,香港政府和人民應當抓住這一偉大機遇,並為下一代創造光明未來。 

 

文章翻譯自China Daily香港版,原文:HK could be a front office for bay cluster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所有愛國愛港者都要深刻認識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這五個字,因為這是贏得我們大灣區戰略優勢的關鍵,只有做到高質量發展,才能增強我們大灣區的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抗風險能力,只有用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才能對沖外部形勢的不確定性,才能助力民族的復興。

    上江南  2023-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