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華先生於首屆深港合作論壇開幕式發言全文
尊敬的各位嘉賓、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感謝主辦方邀請我參加今天的論壇。再過一周多的時間,就是香港回歸祖國20年的喜慶日子,在這一具有歷史意義的時刻,深圳市和前海管理局舉辦首屆“深港合作”論壇,邀請來自兩地的領導、嘉賓共聚一堂,就“深港合作”總結經驗、展望未來,是非常合適的主題。我也很高興能夠和大家分享一些個人的思考,對大家的討論或有啟發。
過去這20年,是中國崛起、在全球格局中扮演愈來愈重要角色的時期;這20年,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的實踐是香港經濟、社會不斷發展的基礎保障,國家的強盛繁榮也會令香港的功能和作用不斷得以強化。在這20年中,深圳很好地扮演了連接內地與香港的重要角色,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實踐更是把深圳在這方面的作用提高到了新的高度。今天,“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我希望互利共贏的深港合作,可以為“大灣區”作出貢獻。今天盛會正是對這樣一個成功的合作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並作出進一步規劃的機會。
我想可以把深港合作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改革開放之初,香港抓住廣東率先對外開放的機遇,先是在深圳投資設廠,然後又以深圳為跳板輻射整個珠三角地區投資建廠,形成了“前店後廠”的產業分工模式,促進了深圳乃至內地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也成就了香港經濟從製造業為主向服務業為主的轉變;二是以2003年內地遊客赴港自由行開通、簽署"CEPA”在深圳先行先試為標誌,深港在經貿往來、物流、個人遊、跨境基礎建設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一方面使得香港經濟迅速復蘇,另一方面推動深圳在擴大外貿出口、吸引香港企業投資、加快物流發展等方面獲益;三是隨著2007-2009年CEPA服務業補充協議的簽署,以及2010年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的建立,深港兩地在金融等高端服務業、科技創新等方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實現產業互補:在中環金融機構中大量出現內地優秀年輕人,香港畢業生中北上創業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大疆無人機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這個階段的合作一方面推動深圳成為令世人矚目的科技創新龍頭,另一方面,香港則保持著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的地位,繼續被公認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地區之一和最自由的經濟體。
回顧深港合作的歷程,除了地理相近、人文互通、產業互補等條件外,在“一國”框架下,充分發揮“兩制”的各自優勢、加強制度設計上的合作與創新,是兩地合作取得成功的關鍵。這也更堅定了我們對“一國兩制”的信心。
從這個意義上講,深港合作在今天這個時點再一次面臨著制度創新促進資源對接所帶來的歷史機遇。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推動內地與港澳深化合作,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發展規劃,發揮港澳獨特優勢,提升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中的地位與功能。這是粵港澳三地難得的歷史機遇,而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中,深港金融+科技的合作有望承擔更核心的角色。把握住這個機會是我們大家負有的責任。
談到灣區經濟,不少人會聯想到美國三藩市灣區的成功例子。從深港的屬性上看,擁有著不輸於三藩市灣區的巨大潛力:深圳近年來在科研和產業創新方面發展速度驚人:全社會研發投入佔GDP比重已經超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更有華為、騰訊、大疆、華大基因等多間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而香港除了是媲美三藩市的國際大都市,金融實力還更勝出一籌:連續兩年IPO金額全球第一,私募基金總值在亞洲排名第二;香港還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處理全球約七成的離岸人民幣支付交易;香港資本市場規範、成熟、靈活,與國際接軌程度高,是國內經濟連接國際資本最便捷、最容易的市場。通過深港合作,香港需要吸收內地的動能和活力,深圳可以借鑒和吸納香港的經驗和規範,最終,深港作為一個區域整體參與國際經濟競爭,才是雙方的共同利益所在。所以,深港合作大有可為,也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儘快去做。
各位嘉賓,各位朋友,面對著國家實施大灣區建設的重大機遇,粵港澳互補性強,有著諸多的利益交匯點和共同點,合作應當成為彼此最重要的戰略方向和選擇。深港兩地尤其需要攜手深入拓展金融、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創新發展,合力推動深港合作邁上新的臺階,與灣區內其他城市和地區一起,攜手打造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中國新灣區,共同為國家和青年一代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