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青嶼大塞車 揭示電子道路收費問題
當日塞車後政府官員及議員到場視察。(文匯報)
前幾天看著Google Map上面的一片緋紅,不少趕上班的市民,趕去機場的旅客和員工,夾雜著無奈和憤怒,運輸署卻是輕鬆卸膊。總運輸主任梁佩賢首度作出解釋時,指今次大塞車原因可能是駕駛人士未熟習新安排,需要花時間繳現金及找贖所致。這種解釋只是讓公眾對政府的印象更差。港九新界都有收費隧道,駕駛人士本來早已習慣繳費,何以偏偏於青嶼幹線就出現問題呢?
塞車乃人禍 預先欠規劃
青嶼幹線通車初期,就曾經實施雙向收費,但後來為節省行車時間及人手,改為單向收費(即往機場方向的車輛毋須繳費,而返回市區的車輛則一次過繳付往來車費),並拆除五個往機場方向的收費亭。由於青嶼幹線是現在連接大嶼山及市區的唯一公路,因此可以獨有地實施單向收費。然而,隨著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及港珠澳大橋即將落成,青嶼幹線不再是必經之路。實施雙向收費雖然勢在必行,但並非燃眉之急,令人不解的卻是,重置被拆除的收費亭工程,要到今年年底才完工,而港珠澳大橋最快亦要在年底才能通車,政府又何需急於一時,在配套未完善的情況下便匆匆改制呢?
另外,要有多少個收費亭才足夠應付車流量,當局絕對能夠預先估計到。根據運輸署數據,青嶼幹線每日平均有約45000架次,與獅子山隧道以及將軍澳隧道的車流量接近。根據平日的觀察,兩條隧道各開放八個收費站,於繁忙時間仍會出現幾公里車龍。何以政府於實施雙向收費首日,會認為六個收費亭就足以應付需求呢?背後其實可以反映政府的規劃失當,在實施新政策之前,並沒有周全考量,待問題出現,才懂得亡羊補牢。參考港鐵,沒有可能會在周日實施新的做法,大多選擇星期日,車流較少的情況下去試驗。
大塞車揭電子道路收費落後
如香港運輸研究學會資深會員熊永達所言,大塞車揭示了另一個問題 - 「收錢收得唔夠快」。快易通是香港唯一的自動道路繳費系統供應商,自1998年落成至今天,只得約四成半路面車輛有使用該服務。換言之,大部份駕駛者仍然依賴於傳統的人手收費。由於找續過程繁複,每次收費至少需要六到七秒,即是一個收費亭每分鐘最多能夠處理十架車輛左右。相比繁忙時間每分鐘一百架次的流量,相差甚遠,因此導致隧道塞車。
自動繳費系統未能普及化,主要是因為現時快易通公司需每月收取額外三十五元的行政費。雖然該費用並不高昂,但對於非職業司機來說,使用隧道的頻率並不高,沒有誘因去付款申請服務。自動繳費系統對個別司機來說可能只是快幾秒的分別,但實則創造了額外的外部社會價值(Positive Externality),一來改善交通擁堵,二來節省人手。 政府理應致力推廣自動繳費,甚至為車輛免費安裝接收器,向智能城市方向邁進,亦可為將來電子道路收費鋪路。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