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殺」能解決問題嗎?我們在為下一代灌輸甚麼?
何君堯在反港獨集會上提出「殺無赦」言論。(大公報資料圖片)
近日香港接連發生斬殺伴侶、親人的悲劇,先有30歲出頭公務員丈夫疑斬殺同為公務員的妻子後雙雙墮樓身亡,再有20歲小情侶在巴士上疑為情爭執,女方被斬殺男方跳車重傷,更有15歲青年疑為爭爐頭煮食而揮刀怒斬只有11歲的胞弟,這些新聞非但令人看得痛心疾首,亦令人疑惑為何年輕一代誤以為「殺」就能解決問題?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家總愛把「殺」字掛在咀邊,與親人一言不合就吵架,吵架就咆哮「信唔信我殺咗你呀!」港大學生會前會長馮敬恩,在港大校委會期間,以一句「唔好畀佢走!隊冧佢!」指示同伴圍堵校委會成員李國章(按:馮敬恩因此被判擾亂公眾秩序罪成)。身為立法會議員的律師會前會長何君堯,在「反港獨」的公開集會上,提出「殺無赦」言論,其後更在傳媒訪問的環節中,提出對策劃搞港獨的人士「唔殺咗佢做咩?」公開鼓吹暴力,挑戰法律,言論之暴力令人咋舌,引起公眾討論。儘管何其後公開回應指自己說的殺字是啜核的港式用詞,但至少無法說服筆者。
當公眾人物往往喜歡把「殺」字掛在嘴邊,再經過傳媒的大肆報道,有人敢保證不會有年輕人因此受到影響,誤以為只要看他人不順眼,就可大開殺戒,用武力就能解決問題嗎?
殺人可以解決問題嗎?
實情是即使人不在了,但問題卻仍然存在,以近日發生的城巴慘劇為例,男方斬殺了曾經最愛的女朋友,自己同時身受重傷,彼此的問題和矛盾不但一輩子都無法解決,女方的生命被無辜犧牲,自己的前途盡毀,父母盡受旁人白眼,對方父母亦留下一輩子的遺憾。可惜,香港的主流媒體在報導類似的事件,總是著眼於找出兩人拍拖時的甜蜜合照,雙方的家庭、教育背景,追訪雙方親人、朋友回應事件,鮮有突出事件的錯誤,疑犯的後果等。
向來有研究指自殺新聞具有「傳染效應」(contagious effect),自殺個案的新聞報導數目和手法,與之後短期內自殺個案的增加的數目有相關性,證明傳媒的報道確可以影響一個人的行為,令有自殺念頭的人付諸實行。其實除了自殺報道,上述的殺人及殺人後自殺的報道,傳媒也應更謹慎對待,避免對社會大眾灌溉錯誤觀念,令悲劇一再發生。
要避免或減少悲劇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市民大眾、公眾人物要先改變把「殺」字掛咀邊的習慣、傳媒要加強對類似新聞事件報導手法的監察,這才對得起我們的下一代。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