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回應劉細良:年輕知識分子更應加入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
前中央政策組顧問劉細良表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的招聘,以至民政事務局的自薦計劃較為適合立場親建制的年輕人申請。他也認為,假如年輕人「希望擔任政策倡議者,就不應該帶着政見進入政府做幕僚,而是應該選立法會,或在民間做壓力團體。」筆者對他的觀點絕不認同。
回看回歸後二十年的發展,從商人治港到公務員治港,建制派要員陸續佔據各個主要政策局的位置,過千個委員會當中也有不少建制中人擔任主席委員,到上屆政府近乎全面用人唯親,致使精英、學者和懂得公共政策的人無門而入,頂多只有每年幾十個相對政治中立的政務官走進添馬參與決策和施政。
近十年來,不少年輕人看準加入建制,在地區擔當社區主任有補貼,選舉有資助和金主無條件捐獻,致使幾個主要的建制派政黨充斥著投機分子,以及轉數快,懂得過橋抽板和掠奪政治資源的年輕人。如果一如劉細良所言,只是鼓勵親建制的年輕人加入新的中央政策組 -- 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本身設定是協助林鄭月娥和政策局官員的新機構,結果只會倒行逆施,讓添馬政總的二十六樓淪為一班政治投機者的遊樂場。
港府最缺民間意見分析及政策創新
按照公務員事務局網站招聘刊載的資訊,新招聘的高級政策及項目統籌主任,需要「負責政策研究和創新、提升公眾參與、協助統籌由政府高層選定的跨局政策,並為可為社會帶來較廣泛公眾利益的項目提供「一站式」諮詢和統籌服務。」這個位置的重要性接近高級政務主任,在參與決策過程中,甚至比起坐陣個別政策局或是助理民政專員更有權威和影響力。在白宮,總統辦公室也有一系列的經濟、政治和外交政策顧問,不時在重要的議題為總統出謀獻策。在新加坡,也有無數的經濟顧問和資深政務官為總理提供國家規劃的建議和分析。
特區政府目前最缺乏的正是跨部門的協作,匯聚民間建議和意見及分析的渠道,以及政策創新的能力。一個月薪最高達九萬五千元,如果比較在私人市場有約兩個月花紅和雙糧去計算,大約月薪等於48,000到76,000元,外界也許會認為偏高,其實相比起國際諮詢顧問公司,跨國公共政策研究主任,反而是偏低的人工。但對比起大學的助理教授,講師,則是合理的人工。劉細良作為前中策組的顧問,反而應該鼓勵身邊的年輕學者、智庫同道中人和年輕時事評論員盡快把握機會,在餘下不到三個星期,認真填寫報名表和交上履歷。這樣一去,才能驗正到底林鄭月娥是否履行競選承諾,認真吸納年輕人加入政府。
非建制應考慮加入制訂政策
回望枱頭一本台灣著作,《政治工作在幹嗎?》,在紀錄一群年輕台灣人的自白,林飛帆也提出過質疑,「我們這一代人,應該扮演怎樣的角色?是走入體制的政治實務工作者,還是體制外持續扎根經營的組織者?」在台灣,有民主制度和明確的政黨路線,在英美等地,在政黨擔任政策主任,也有希望成為首相的可能,在內地威權民主集中制下,也有千萬分之一的機會在共產黨研究部爬上政治局常委的希望。但是在香港,如果加入政黨希望影響到政府施政,則是痴人說夢話。作為非建制的年輕人,香港政治如果只是帶給大家一種絕望,看著只有批判,非黑即白的對抗,假如切實想真正參與政策工作,著實應該仔細考慮加入新中策組,這個時候當仁不讓,倒是有機會驅趕年輕的建制政治投機者,在重要的政策倡議工作中,與專業的同道中人一起為市民打拼。
對不少人而言,這些建議也許難以理解,也許也有很多人如陳劍青一樣,先行公開否定加入體制的可能性,但是未來幾年,如果有更多不妥當的政策推出,最終又是回到指著政府官員去謾罵和反對,並不是知識分子和有能力的年輕人應有之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