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於:Instagram重新定義何謂藝術
去年於紐約開幕的雪糕美術館是其中一個被視為自拍美術館的例子。(Museum of Ice Cream 網站截圖)
早前本欄介紹過,在Instagram及自拍風潮帶動下,外牆壁畫成為了品牌推廣的重要環節。的確,隨著Instagram成為了生活難以或缺一部分,我(自)拍故我在,自拍成為了影響美學及藝術呈現的關鍵因素。不說遠的,例如草間彌生的作品就成為了自拍與Instagram的寵兒。關於Instagram對藝術的影響,在美國引起了各種爭論。
去年於紐約開幕的雪糕美術館(Museum of Ice Cream)是其中一個被視為自拍美術館的例子。所謂「雪糕美術館」,其實跟雪糕本身關係不大,美術館裡面充滿與雪糕、糖果等甜點相關各種色彩繽紛,甚至帶點Wes Anderson風格的美學佈置。由於它剛好位於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對面,大眾不禁更加疑惑,雪糕美術館到底何德何能。
偏偏,一年過去,雪糕美術館的人氣更勝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而這股人氣,在Instagram尤其出色。只消一年,雪糕美術館已經在Instagram累積了24萬followers及無數自拍圖片,就是#museumoficecream的圖片,就超過六萬幅。乘紐約主館的名氣,雪糕美術館上月於三藩市開設分館,票價38美元,門票開售首90分鐘,已經把未來六個月的門票全數沽清。雖然雪糕美術館的創辦人Maryellis Bunn不同意雪糕美術館的成功只是來自Instagram與自拍,但從各界反應來看,Instagram的確是雪糕美術館如此成功的重要因素。
在社交媒介的年代,裝置藝術是否「為Instagram而設」(made-for-Instagram)是當下藝術界熱烈討論的話題。除了雪糕美術館之外,2012年於倫敦Barbican Centre展出的「Rain Room」、前年於華盛頓Renwick Gallery展出的「Wonder」,同樣震撼Instagram。更有人不惜排隊八小時,只是為了進入「Rain Room」自拍照片一幅。這種裝置藝術被指「為Instagram而設」,引來各界批評。策展人Nicholas Bell在《華盛頓郵報》撰文批評,質疑這些裝置藝術作為藝術品,到底有沒有話要說,抑或只是讓人「Instagram一下」(I am here Instagramming?)。說近的,在亞洲地區同樣有人疑惑草間彌生及村上隆的裝置藝術除了讓人拍照之外,到底有甚麼話要說。
但倒過來說,是不是大堆頭的、引來人群自拍的裝置藝術就不可取呢?裝置藝術強調透過閱聽人的實踐來產生意義,進入社交媒介時代,自拍就是日常實踐的一部分,自拍與藝術批判性的界線如何釐清,將會是藝術界持續討論的課題。
資料來源:Wired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