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祐謙:香港缺大數據礙創業
中國許多新創企業完成了線上與線下的無縫對接,重點在於實名制的支付寶或者微信支付的全面普及,形成了完整的數據採集。
舉個例子,中國的共享單車源自於外國,卻變成外國人看不明白的巨額資本新創產業,原因在於共享單車在中國並不是純粹租借單車的生意,而同時包括了數據採集,試想每個人的每次單車出行,每一段路程,每個停留地點,所選擇的路徑,全部都被記錄在案,這些數據完全可以成為無人商店,線下營銷活動,甚至是城市開發交通規劃的參考用途。中國大量城市都有可以行走及停放單車的位置,這為「共享單車」的蓬勃發展帶來了可能性,但是在香港,願意騎行單車的人有多少?能騎行單車的路徑又有多少?不要說做大數據的採集器,連租單車的生意能否存活恐怕都成問題。
大數據對企業的重要性完全可以從近日騰訊跟華為在微信的數據使用上的分歧看出,騰訊說明他們從來不會對微信用戶交談的內容進行數據分析跟採集,但是目前國內手機佔有率榜首的華為卻開始對自家手機用戶的微信內容進行分析,這點引起了騰訊的極大不滿。
在國外,用以溝通的即時通訊軟件,如,Whatsapp,iMessenger,Facebook messenger,在開放支付的功能上,大多還在測試期,而且多數「表面上」禁止進行內容採集。而中國很多新創產品或服務,通過微信或支付寶一個接口,就完成了線上支援,收款,營銷,售後服務,客戶追蹤的整體流程。對於新創公司來說,在付費便可取得有效數據後,所需要專注的,自然剩下產品跟營銷兩者。
香港的新創公司要談大數據之前,要思考的是在香港要如何取得相關數據,香港雖然人口密集度極高,但多數數據只停留在金融、房地產、物流這些行業上,其他則過度分散。幾乎唯一能拿來做為線上營銷分析的數據也只停留在Google跟facebook兩個平台上,而這兩個平台並未形成對用戶生活圈的完整覆蓋面,數據也非完整開放,這都造成了香港的新創公司舉步維艱。在鼓勵香港人努力創業之前,鼓勵更多新創企業投入本地生活數據採集跟分析應當是更重要的一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