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淑明:建構本港文化大數據
文化創意產業不但反映出該地方的文化特色,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一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2018年的報告指出,創意產業於全球僱用超過3,000萬員工,尤以30歲以下年輕人為主,預計未來可佔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一成。
而香港的文化藝術一直備受關注,根據統計處資料,文化和創意產業在2020年佔本地生產總值的4.5%,從業員近23萬;《經濟學人》報道指,在2020年全球藝術品市場,香港首次超越倫敦,市場佔有率由2019年的17.5%躍升至23.2%,銷售額達11.7億美元(逾91億港元),可見此產業對本地經濟貢獻不少。
本港文化和創意產業對經濟帶來裨益,促使政府銳意發展。繼2020年《施政報告》提到撥款1億元推動藝術科技,今年的《財政預算案》更增加撥款近2億元,支持藝術科技的探索、培訓和應用。為確保3億元公帑用得其所,我們可以如何促進發展?
團結香港基金最近發文引述內地近年關於建設國家文化大數據的基本理念,甚具啟發。文中提到透過建構文化大數據,連接和協調各個持份者,包括政府、文化機構和團體、文化服務提供者(即供給端、生產端)、科研和技術企業(雲端)和觀眾/消費者(需求端),打通整個文化生態圈,並為每一「端」的數據共用機制及監管立下標準,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強力的技術支援。
團結香港基金又認為,透過大數據分析,「達到提升政府決策及評估能力、文化機構和團體的營運、公共文化資訊的透明度、了解市場或觀眾需求,以及整理香港的傳統和新型文化內容資產等作用」,明確強調精準的數據分析能有助文化創作和營運能力「更上一層樓」。
希望有關當局能掌握這個文化大數據的思維,進一步釐定長遠目標以及關鍵績效指標,好讓本地的文化和創意產業振翅高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