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派錢,勝似派錢
萬眾期待的財政預算案終於出爐,這是現屆政府向公眾提交的第一份理財答卷。
因為庫房水浸,前段時間香港社會派錢呼聲高漲。如何避免做「無為而治」的賬房先生或前些年備受詬病的守財奴,但又不能做有求必應的財神爺,的確非常考驗政府的智慧。
但對陳茂波而言,這是他出任財政司長之後的第二份預算案,去年亮點乏善可陳,加上大幅度估錯財政盈餘,坊間感覺顯然不好。縱觀今次社會各界的反應,則普遍收貨。
預算案穩中求進,富前瞻性,凸顯了林鄭月娥的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理財新哲學。雖然財爺沒有真金白銀派錢,之前以為有錢塞入袋的不少市民難免失望。不過,以財爺推算1,380億元盈餘計,四成用來「派糖」,堪稱大手筆。粗略推算每名市民平均可得7,500元,近乎人人受惠,老少咸宜。上班族有退稅和增加各項免稅額,長者有醫療券,「有需要」的學童有二千元「利市」,領取綜援及長者津貼的草根階層出「三糧」。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橄欖型社會的多數,也即是中產或所謂的夾心階層,今次也收穫甚豐。財爺宣佈的寬減2017/18年度75%薪俸稅(上限3萬元)、個人入息課稅、利得稅,寬免2018/19年度四季差餉 (每戶每季上限2500元);薪俸稅稅階由現時4.5萬元擴闊至5萬元,並由4個稅階增至5個;增加子女基本及額外免稅額,由現時的10萬元增至12萬元;增加供養父母或祖父母的免稅額,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還富於民舉措,為香港發展帶來歡欣和新動力。
政府劃撥的2018/19年度的經常開支預算中,教育、社會福利和醫療衞生共佔約6成,超過2300億元。政府重視民生,讓普羅大眾分享經濟繁榮成果的願望和行動,躍然紙上。
當今之勢,創科浪潮席捲全球,不僅顛覆了傳統的以有形資產和資本密集為主導的商業模式,還減低了擁有專業技能的年輕一代的創業門檻。財爺劃撥了逾4千億元投資香港未來,其中500億元發展創新科技,可見林鄭的治港團隊,對創科興業的重視提到回歸以來從未有過的高度。
誠如財爺所言,全球經濟重心「西向東移」之勢已經確立,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在過去五年的貢獻一直超過三成,連同亞洲區計,更接近六成。香港雖然人均GDP達四萬六千美元,屬於發達經濟體,但過去十年經濟成長率年均2.7%,增長緩慢乏力是不爭的事實。要為本港發展尋找新動力,與內地資源整合、優勢互補,是最自然的選擇,也是不二之選。
陳茂波在預算案中明確指出大灣區有「雙市場」,包括「創新科技產業」和「土地資源」。
大灣區六千多萬人口,生產總值達一萬四千億美元,匯聚擁有眾多龍頭創科企業的深圳,亦有多個正向先進製造業轉型的城市,這為香港金融及高端服務業提供龐大市場,亦為港人更便捷地在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營商、學習、就業拓展了更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