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和:網民應減少轉載假新聞 去除綜援標籤

2018-03-15
梁和
美資金融公司資訊科技總監
 
AAA

PAY1.jpg

除了財爺公布預算案,不少人認為退稅給中產讓富人越富,另外綜援、生果金出三糧,有需要的學生也有津貼等,認為偏向個別基層人士,反而沒有全民派錢讓所有人受惠。類似的聲音一直不絕於耳,一提到綜援,就會聯想到新移民,但是公眾往往忽略了領取這項津貼的人,還有老人家、殘疾人士、單親等等。而高齡津貼、長者生活津貼或傷殘津貼等也是政府對有需要人士的應有之義。羅致光局長最近在網誌的文章,也許不是太多人看到,但當中的觀點無疑是社會各界應當關心的。 

歷年來不斷有各式各樣不盡不實的數據和假新聞,標籤綜援戶,例如說幾個新移民加起來拿到幾萬元,不用打工也可去旅行,買新眼鏡之類。其實假如善用資源,家中有老人家需要照顧,就會明白政府的醫療券,生活津貼,買一些好的眼鏡給年長親友還是恰當的事。而有關的津貼為傷殘人士添置設備,筆者有時覺得反而可以增加一些。 

三十幾萬領取綜援人士當中,固然有家庭以此為單一收入來源,但試問今時今日在香港社會,一萬多元是否是合理的金額去維持一個家庭開支。對比北歐各國,即使年輕人失業也有將近一個月收入的失業津貼,鼓勵人們有足夠的時間去找合適的工作,也保持戰鬥力。在香港,不少基層朋友為了保住收入,即使工作環境多麼惡劣,也要忍受,因為他們的戶口未必有超過五萬元的流動資產。當少數網民全面聲討這些弱勢社群時,只懂得批評別人濫用社會資源,筆者倒想大家反思,政府在資助全民中小學學費,提供各種社會福利和間接服務時,又是否應該互相指責大家使用了政府一分一毫? 

而今次財政預算案的派糖措施,最受惠的其實是老人家、兒童、殘疾人士及有需要被照顧的人,而說實話,金額只是介乎3,000多元到11,860元。在香港,不要以為靠這些錢,他們就不用工作,反而政府鼓勵健全人士努力工作,保留一部分收入,試問最低工資下生活都只是勉強應付,誰會覺得拿著幾千塊可以過活? 

社會充斥著不少假新聞,讓年輕網民一致認為領取綜援的人都是好食懶飛,不知道少數害群之馬都面對法律制裁。與其讓這些不盡不實的資訊充斥,不如多分享真實的資料,鼓勵大眾互相幫忙,鼓勵中產將退稅分享給基層和老人家,推動社會共融,和諧,創造善良的風氣,這些才是我們獅子山精神。 

社會只是單靠土地收入,利得稅去支撐福利也是不足,在財政年年盈餘下,政府應該充實未來基金,也不妨認真考慮推出低度銷售稅,以應付未來急速老化的人口。對於關愛基金,政府也可以每年從財政收入撥出多點款項,讓勞福局按社會情況和經濟周期,靈活使用去幫助有需要人士,及開放給非政府組織和社福機構申請小額資助,在社區籌辦活動和項目,全方位幫助有需要人士。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