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讀香港:地價收入兩年升逾一倍半 中資成交超過一半

2018-04-06
 
AAA
圖一.png
 
本港雖是彈丸之地,但物以罕為貴,近年吸引不少內地房地產企業跨境買地,間接導至庫房「水浸」。根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統計數字,政府地價收入兩年升超過一倍半,一躍成為2017/18年度最主要的資金來源。
 
根據政府統計數字,本港2017/18年的的財政總收入為6124億,當中有26.7%屬於地價收入,總數達1636億元,較兩年前增加168.8%,創歷史新高。除了有1146億元來自賣地,餘下481億元來自換地及修改土地地契收入。
 
回顧兩年前,政府當時有超過三成的收入來自利得稅,但現在佔比僅為22.1%,亦是庫房資金排名前四的來源中,唯一一個絕對值錄得下跌的數據。
 
圖二.png
 
中資佔本地成交額54%
地價收入飆升,與中資大舉進入本港房地產市場不無關係。最受關注的一役,是海航集團自2016年11月以來,用272億元奪得4幅啟德地皮。
 
2016/17年度,政府推出21幅住宅用地,總成交額891.64億元。當中中資發展商佔6幅,但由於大部分地皮位於市區或以高價成交,共斥資約481億元,佔比達近54%。
 
過百億元投地,對香港發展商來說或是大數目,但在內地,數十億元甚至數百億元買一幅地根本不足為奇。正如中資發展商五礦地產在2016年以高出市場估值40%的價錢(40.05億元)投得一副位於油塘的臨海地皮,當時集團就回應指,相比於內地市場,香港土地價格與房屋售價的比例,仍處於合理水平,認為未來有利可圖。
 
內地收緊房地產境外投資 今年或港資主導
中資高價搶地的情況近來有所放緩。對上中資獨資入市個案,要追溯至去年8月份大嶼山長沙嶼南道地,由雅居樂副主席子陳思銘以2.1億元投得。外界認為中資發展商入市步伐稍為放慢,是受中央政府收緊房地產境外投資政策等因素影響。
發改委、商務部、人民銀行、外交部去年8月份聯合出台《關於進一步引導和規範境外投資方向指導意見》,明確規範了中資發展商在境外購買房地產等業務,避免出現資金流外的現象。因此預計短期內中資搶地不會若昔日般進取。但隨著內地房地產企業壯大,長遠來看,在本港房地產市場扮演的角色會越來越重要。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