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香港專上教育應該向大灣區拓展

2018-04-13
鄧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AAA

STDY1.jpg

根據特區政府的教育政策,香港大約有百分之二十的適齡學生能夠升讀政府資助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餘下百分之八十左右的適齡學生,分別就讀自資大學學士學位課程(通俗講就是私立大學)、副學士課程(非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高級文憑課程(職業技能課程佔六成以上),以及到境外留學(海外、內地、台灣等)和極少量出來社會就業。

如果說,社會的進步更多取決於前百分之二十相對精英的學生之未來成就,那麼社會的穩定就更多取決於後百分之八十學生的個人發展機會了。這麼說好像是唯學歷論,總有讀書不那麼成功的人走上輝煌的成功道路,繼而對社會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的。這裡只是講一般的趨勢,不討論個別例外個案,在當今知識爆炸的年代,不管喜歡不喜歡,教育精英化、產業化的確是越來越拉開同齡學生在升學就業個人發展上的鴻溝。因此,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在教育上同時做到既能讓能力相對較強的青年學生精益求精,又能讓學力相對平凡甚至滯後的同學找到出路,簡單講就是各得其所,方是因材施教的終極效果。

副學士應改為高級文憑

那百分之二十的入讀公立學位課程的同學,就不用我再多言了,給片雲就能下雨。筆者的重點在另外百分之八十的同學,目前最為人詬病的,莫過於副學士課程,往上面比,比“學士”多了個“副”字,不易得到廣大僱主的優先聘用考慮;往平衡比,又沒有高級文憑課程那種職業技能教育的優勢。後者不管怎麼樣,畢業之後起碼有一技之長。至於前者,筆者親耳聽到幾位同學自嘲“百無一用”,作為教育工作者,為之心酸而沉重。因此,筆者一直強烈呼籲,漸次把副學士課程改變為高級文憑課程,好歹讓同學們有些基本的職業技能,何況無論是副學士抑或高級文憑,目前就讀期間依然可以透過累積成績和學分而升上大學學位課程,不會因為就讀了職業教育,就從此斷了入大學的機會。

另外,目前的高級文憑課程,分成政府資助和自資兩類,也就是俗話講的公立和私立(公立的說法不確切的,姑且一用)。其中政府資助的主要集中在職業訓練局及其屬下機構,2016-17學年有69個課程之多,從食品製作到機械工程都有。而自資的分佈在各大院校所辦的社區學院等機構,2016-17年度更有174個課程之多!目前據說林鄭準備用學券制的方法,資助同學入讀自資院校的課程,這是一個舒緩同學學費壓力和優化院校良性競爭的好辦法,值得支持。但是,如果從本文開頭所提及的“社會進步”和“社會穩定”的戰略角度考慮,光是加大投資還是不夠的。

目前香港的職業教育不無隱憂,因為香港經濟結構欠缺多元化,各行業行頭不足,造成不少職業教育同學在畢業之後,其實找不到與自己所學對應的成熟行業工作,找到的也未必有足以促進畢業同學向上流動機會的行業成熟程度或者行業發展前景。沒有汽車工業的香港,如何能為修讀汽車工程高級文憑的同學提供足夠發展機會?

港生應多到內地交流實習

因此,筆者主張,充分利用國家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會,這個龐大的計劃包含了加快區內教育相互認證的內容,那就適逢其機,不光是促進在大學本科/學士以上程度的專業資格認證,那時頭百分之二十學生的範疇,更要加大區內職業教育資格之間的認證,那才是百分之八十學生的事。而資格認證工作,應該從大力提升兩地同學到區內實習的機會開始。香港的汽車工業不成熟,難以提供更廣闊的實習機會,但如果放到整個大灣區來實習,就根本不成問題了。兩地青年學生的交流學習,又豈止歷史文化考察之類的項目!

那麼具體應該怎麼結合來做呢?

第一,從大灣區這個粵語區開始,讓香港就讀大學和專上職業教育的同學,可以先行在區內的對應專業的國企、民企甚至政府單位裡面進行實習,讓大學和專上職業教育的同學在實習而不是在畢業之後才考慮是否進入內地工作,這樣的起步太遲了。如果能在學習期間,先從同聲同氣的大灣區這個粵語區開始,慢慢摸索自己的職業發展機會和道路,慢慢適應有同有異的內地生活,這既是與自己大學和專上教育所學的學科專業相關的實習,又同時是在實地認識國情,了解國家的發展。這樣一種兩廂結合的教育,當然比單純的生涯規劃輔導和單純的國情教育,來得更加深入、更加實在,等於把國家的發展與個人的發展儘快聯繫起來。

第二,目前特區政府有所謂的“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計劃,讓某個年齡段的畢業沒多久的青年人,可以申請資助到海外的澳洲、新西蘭等國家,進行為期一年的工作實踐。當然這個工作是不足以讓參與的青年人能夠在當地獲得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機會,更不能獲得居留權和國籍的。這類計劃主要是希望借此來擴闊香港青年人尤其是經濟條件相對不那麼充裕的,能夠有機會去海外見見世面,實習一下工作和實踐一下獨立生活。這種計劃的立意非常好的,但卻僅僅限於到海外國家,並沒有包括回內地。還是那句話,既然我們相信未來香港的發展是與整個中國息息相關的話,這種工作假期計劃又怎麼可能漏掉了中國內地呢?

至少需要作以下的政策配套:

第一,專業/學系的對接。香港這邊的高級文憑課程,也就是專上教育程度的職業培訓教育,政府資助和自資的課程加起來有兩百多項,遍及硬技術的汽車工程到軟服務的廣告設計等。如果沒有內地政府和特區政府的相互合作與推動,單靠職業訓練局之類的培訓機構,甚至單靠一個個別課程的承辦教學機構,是絕無可能與內地企業、職訓機構進行專業實習方面的對接。大灣區的粵港兩地政府教育部門和職訓負責部門,應該建立常規的聯繫機制和合作工作機制,一個一個課程專業加以調研、實務對接、試點操作和全面展開。毫無疑問,開頭一定會引起兩地的抵觸甚至抵制情緒。香港方面可能覺得這種回內地實習帶有強制性,動輒會妖魔化為洗腦;即使是內地方面,也可能覺得純粹只是配合香港,不見得短期內對內地有什麼得著好處。因此,更應該從更高層次加以推動落實。同時,應該用試點方式來在個別專業課程上進行先行嘗試,尤其是政府資助的課程,推定起來自然比自資課程更有政策主動性。

第二,大學就業輔導的配套。上面提的是專上教育的職業培訓課程,至於大學本科/學士課程,大部份學科沒有實習的,那麼除了現在的越來越多組織的大學生北上交流活動之外,特區政府和大學本身也應該在大學的就業輔導部門多做深度推廣內地就業輔導。據悉,目前香港各個大學的就業輔導甚少作有關內地就業輔導的,絕大多數都是習慣性地做本地和海外就業輔導的。倒不一定是源於什麼偏見,可能更多的是不熟悉內地就業情況,所以不知從何入手進行輔導而已。因此,無論是特區政府還是大學當局,都應該與內地勞動就業部門、行業協會和國企民企等機構主動聯繫合作,拓展在香港的大學就業輔導方面的工作,至少讓香港的大學生能夠逐漸系統地認識內地就業發展的情況,不能讓這種陌生感聽之任之地存在下去。

第三,不必誇大了生活後勤配套的重要性。與一些朋友談起這個北上實習的觀點時,不少朋友幾乎都認為,要處理好港生北上實習時的吃住等後勤配套,這樣的話,才能讓香港的學生安心舒適地北上,筆者對此大謬不然。為什麼要搞好吃住後勤呢?港生到海外留學和工作假期Working Holiday時,海外政府一樣沒有特別照顧港生的吃住問題啊,不照樣前往?香港的大學宿舍的吃住其實也不怎麼特別舒適,那何以回到內地實習時,就要過得特別舒適?何況大灣區珠三角一帶已經是非常富庶的地方了,老實講吃住條件不會差到哪裡去。我的重點是,如果在推動回內地實習時,過度強調和宣傳吃住後勤方面的重要性和配套舒適的話,就會影響學生對回內地的不當期望。你以為舒適度已經提高到八十分,但因為過度宣傳這個從而使學生的期望值變成一百分以上!過度的強調與宣傳會是期望值被不當地提升到超過配套所能滿足的程度。何況,現在不是去豪華旅遊,是去實習去學習!適當已經足夠,不必刻意強調。

如此一來,就可以逐步拓闊香港青年學生的發展視野,提升他們回內地或者至少從大灣區這個粵語區開始的就業發展的意慾,從而逐漸打破香港這個個人發展的堰塞湖困局。

另外,這對於提升國民身份認同也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光是停留在歷史課本和走馬看花似的兩地交流活動層面,參與的香港青年學生始終沒有一種認識、感知“國家發展與己何干”的內在感。而職業教育的實習,就把認知國家發展情況和尋找個人發展機會這兩者給結合起來!這是大灣區合作的一項非常實在的工作項目,值得兩地政府從微觀政策層面去研究落實和推動!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