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渤:海南規劃對香港、台灣的垂範意義
時事短打 鮑渤
習近平主席日前在博鰲論壇宣佈,在海南打造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一時成為本港最熱議的話題。
將海南建成自由港的想法,最早出現於1987年。上世紀八十年代可謂香港經濟發展最黃金的歲月,據聞當時有幾位「信心爆棚」的香港商界巨賈向北京建言,能否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國防外交權在中央的前提下,經濟與大陸「脫鉤」,把海南建成一個類似香港那樣的自由港。當然,這個建言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實施。
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週年。把海南打造成為全球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是習近平繼一帶一路、雄安新區之後下的又一步大棋。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工業國、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如此國力,想幹任何驚天動地的大事,都有了堅實的基礎。
相當於35個香港的海南
此舉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重要步驟。說到改革開放,大陸唱得最多的一首歌是《春天的故事》,「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個圈就是中國第一個、也是最成功的經濟特區深圳。時隔近40年,習近平畫了一個更大的圈,這個圈就是相當於35個香港的海南。
按照規劃,海南的開放程度將遠高於上海自由貿易區,甚至高於香港。現階段無從知道「開放程度」的度量標準是什麼。但說到自由度高於香港,貌似自信,落到實處談何容易。因為自由港遠非「設備鬥新,關稅鬥低」的遊戲,還有許多指標。香港位居國際金融中心前三甲,多年蟬聯全球最自由經濟體,輔以剛性的法治精神,高度廉潔的社會。這些「軟件」,比投入巨資就可立竿見影的硬件更難以企及。如果用商貿及資訊流通自由度作為其中一項評估準則,香港超前很多,絕對是中國城市之最,沒有之一。
所謂自由貿易港(Free Trade Port),是全球開放水準最高的特殊經濟功能區。最早的自由港出現在歐洲,13世紀法蘭西王國已開闢馬賽為自貿港。香港、新加坡、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安特衛普等都是較為典型的自由港。對中國而言,資訊比物流及資金的自由流通更難。一個連谷歌、面書、推特都上不了的地方,是否可以稱為自由港,值得商榷。所以打造海南更重要的是在國家治理領域闖出一條新路,用習近平的話說,就是要以制度創新為核心,「在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啃下一些硬骨頭」。
瓊省擁有多項「全國之最」
海南有很多「全國之最」。這是中國陸地面積最小,海洋面積最大的省份。今年建省僅30週年,所以海南又是全國最年輕的省份之一。盤點中央選定的五個經濟特區的成績(深圳、珠海、廈門、汕頭、海南),以海南面積最大,但發展最落後,也最窮。30年前,海南被定義為「全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改革開放的超前試驗場」,但過往的海南主政者缺乏深圳的「開荒牛」精神和珠海市長「梁大膽」一類的開拓者,錯過了重大的發展機遇。除了遍島開花的房地產以及了無新意的人造旅遊景點,海南目前並無多少優勢可言,人均收入水平在全國處於末尾狀態,「瓊省」在網上被戲稱為「窮省」。
如果說海南從現在開始站在新的起跑線上,其發展對香港、台灣的統戰具有重大啟示。站在國家戰略的層面,其政治意義甚至遠遠大於經濟價值。
鄧小平曾經說要在大陸再造幾個香港(有說法要搞100個)。如果單單用GDP考量,有多個城市已經或即將超過香港。習近平走得更遠,他要嘗試用新的發展模式,證明在共產黨的直接領導下,同樣可以在海南再生一個社會主義的香港,不必實行「一國兩制」的香港。
如果成事,不僅可以為2047年「五十年不變」屆滿後的香港,提供管治的實證經驗,也可以向世界證明,中國也有能力像大英帝國一樣,把一個貧窮落後的島嶼變成富足繁榮的東方之珠。
不必「一國兩制」也能搞好香港?
如果海南大獲成功,對終極統一台灣具有垂範意義。這倆姊妹島的面積、自然條件相若。如果筆者沒有記錯的話,鄧小平在1988年(一說是1984年)曾經提出「用20年時間把海南島的經濟發展到台灣的水平,就是很大的勝利」。這裡所指的是台灣80年代作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水平。不過到現在,三十而立的海南省也沒有趕上台灣。
在中英就香港前途談判之前,鄧小平就想到台灣問題。他的設想是海南一旦趕上並超過台灣,就可以證明社會主義中國比資本主義台灣更有優勢。在新的歷史時期,讓我們對習近平的海南規劃,重新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