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人冇掂紙本書 電子書讀者不足一成半 網上閱讀看甚麼?
香港出版學會自2016年起每年都會進行「香港全民閱讀調查」,以分析香港的閱讀人口及閱讀習慣。在今年的1月至3月,香港出版學會委託新論壇以音頻電話成功訪問了2063名市民,當中有 1419 人(68.8%)表示在過去一年有閱讀實體印刷書籍的習慣,644 人(31.2%)沒有閱讀實體印刷書籍,與 2016 年及 2017 年比較,實體印刷書籍讀者維持約七成。
(大公報)
根據該調查報告,近七成的受訪者有閱讀紙本書的習慣,以平均的中位數而言,他們一周閱讀3小時,每月閱讀2本書,一年購買5本新書。這一數字在過去3年中大致保持穩定,沒有太大起伏。
網上閱讀趨勢上升
而在餘下近三成表示過去一年沒有閱讀紙本書的受訪者中,略為驚悚的是,有近四成人表示自己一向都沒有閱讀紙本書的習慣。這一表述在61至84歲的受訪者中佔的比例尤其高,有51.2%。
除此之外,不閱讀的兩大最主要原因還包括了「無時間或工作太忙」,以及「網上閱讀已經足夠,唔使睇書」,都很符合香港人工作繁忙,以及熱衷使用流動電子設備的社會現實。報告分析道,與2017年相比,選擇「無時間或工作太忙」的受訪者下降了4個百分點,但仍然是受訪者沒有閱讀實體書的主因;而更值得留意的是,選擇「網上閱讀已經夠」的比率比2017年上升了7.6個百分點,已貼近三成,而在31至40歲的非讀者群中,更有近48.1%人選擇了該項,比2017年上升了近16個百分點,足見網上閱讀對讀者閱讀習慣的影響持續上升。
(文匯報)
那麼讀者在網上閱讀些什麼呢?最多的是新聞或新聞評論,佔47.4%,其次則是社交媒體內容,佔30.2%,而真正閱讀電子書的只佔12.1%。這似乎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出版業者的憂慮--無論是電子書還是實體書,只是傳播載體的不同;出版業者所面臨的真正的寒冬,不是出版載體之爭,而是娛樂選擇的多元化所導致的對「書」這一內容的讀者流失。也許是時候從紙本/電子書的對抗競爭思維中跳出來,真正思考如何吸引讀者重新對閱讀書籍產生興趣,不管經由什麼載體。正如報告中所提出,近年外國正積極研究「聰明閱讀」(Read Smart) 的概念,探索不同載體對閱讀的影響與作用,將科技與閱讀相結合,藉由技術來促進閱讀效率。香港在這方面也自然不能落後。誠然,在香港發展電子書平台一直困難重重,技術與資源的不足、書籍總體量的不夠,也許都是原因,這方面還有賴政府與業者共同發力,才能推動本土出版界的革新。
(全文請看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