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寧:私人會所這個舊式遊戲

2018-05-03
林奕寧
自由撰稿人
 
AAA

CLUB1.jpg

得悉香港銀行家會所(Banker’s Club)不獲續租以及會員人數不足的消息,想起數年前在該會的一次晚飯。我是中學校友通訊《名人校友系列》欄目的記者,受訪的校友邀約在Banker’s Club晚飯。好心的校友會會長更找來一位剛畢業的師弟,師弟與「名人校友」屬同行,希望校友多多關照。

飯局開始。所謂的採訪,當然是「有校友講無你講」,分享陳年發霉回憶、炫耀事業威水史、再塞錢入你袋分享一些已過時的「智慧」,然後關切地詢問你事業進展,問一些「何不食肉糜」的問題。我此等不受教的反叛中女當然沉默是金,低頭吃著花膠海參;入世未深的師弟就慘了,恭敬地回應師兄,忙著硬食長輩之言,未有時間食山珍海味。

是吃飯會,還是泊車會?

本人持有一間會所的會籍,當會員只為吃飯,對會所的種種活動興趣實在不大,一來是文化不同,二來年齡有別,最受不了是委員會永遠停留在70年代殖民地的思維。當大家都會買DVD甚至用手機看電影的今天,我實在想不通為什麼要舉辦「經典電影放映」這類活動!當然,看電影不是重點,重點是讓一群長期在會所打躉的退休阿叔或靚太能夠繼續打躉。

早前我向所屬會所查詢會費事宜,職員找出一本80年代盛行的紅黑色硬皮簿,所有錢銀紀錄居然還經人手。每次進入會所,置身舊建築來個時光倒流,配套同步很合理吧。

從來,我對會所的印象,跟上文飯局和自己所屬會所的經驗同出一轍,就是如此呆板過時:一群年紀至少做得我叔輩的「成功人士」,過著外星人般的生活,不吃人間煙火。

既然不滿,為何不退會呢?對我來說,在中環有個安靜而價錢相宜的地方吃便飯,已值回票價。友人持有一間位於黃金地段的會所會籍,他說:能在鬧市享有免費三小時泊車,哪裡找?

最後,會所淪為「吹水吃飯會」甚至「泊車會」。

會所的挑戰與機遇

會所的歷史源自殖民地時代,從前不收華人會員的香港會是英國人的花園,到一眾華商成立香港鄉村俱樂部,見證華人家族的崛起。也有各種以運動為主題的會所:木球、賽馬、遊艇、高球等;或是以國家或地域作為同鄉聯誼的會所,美國會、印度會、葡萄牙會、上海總會。如今,殖民地已成過去,英資財團影響力已大不如前,在香港出生的二代三代漸漸成為「香港人」,他鄉已成吾鄉。社會轉變令會所同時面臨挑戰或機遇,如上文提及的香港銀行家會所正面臨轉型問題,也有運動會所稍前被質疑是搞餐飲業還是推廣運動;另一邊廂,性別平等衝擊舊有會所制度,本來只收單一性別會員的會所開始招收異性會員。

大概除了有錢也入不到會的頂級會所外,一些較小的會所都面臨會員老化或會員不足的問題。老會員還沉迷在殖民地「電影放映會」的模式,每屆的委員會選舉是閉門遊戲,新會員參與權有限,無理想又怕事的年輕人為求有飯吃,當然乖乖閉嘴。寫呀寫,怎麼好像寫的不只是會所,而寫到去世代問題?

會所有內憂,也有外患。現在平均樓齡20年以下的私人屋苑都設有住客會所,健身室、兒童天地、多用途宴會廳等已能滿足基本要求,私人會所休閒設施的吸引力相對減低。另一競爭對手是越開越多而且越有水準的高級餐廳,在中環見客或招呼朋友,去文華的Krug Room或四季的龍景軒好了,還有位於九龍灣的Le Pan更絕對要一嚐。(來自70年代的思維問,九龍灣在哪裡?)

然而,會員不足的問題總要解決。在上文的飯局中,師弟問了「名人校友」一個尷尬問題:你不是做銀行,為什麼能入會?(我在桌底踩他已來不及!)

嗯,這個問題不好回答,不如來一個會所食評結束本文?舊老闆常常請同事去遊艇會吃飯,餐廳環海景緻,女士餐單追溯浪漫傳統沒有標示價錢,多年前天真的我問了老闆同樣的尷尬問題:你有遊艇嗎?老闆巧妙回應,答案不在這裡公開。九龍木球會的咖哩由印度團隊主理,帶我去吃咖哩的uncle笑稱,他愛看木球比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