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慶成:中聯辦「門常開」欠缺什麼?

2018-05-04
戴慶成
學研社召集人
 
AAA

20180426030116364.jpg

在不少港人眼中,香港最具影響力的不是位於中環的特區政府,而是位於西環的中國中央政府駐港最高機構——中聯辦。奇怪的是,這個全港最有權勢的組織長期以來充滿神秘感,至今連一個可以直接查詢的電話都沒有。

因為這個緣故,中聯辦大樓上周六和日一連兩天首次舉行開放日,准許受邀團體的數千名港人參觀,自然就引起社會大眾的關注。

可惜我是外國媒體記者,無法進入中聯辦一睹其真面貌。但綜合各大媒體報道,有機會進內一窺中聯辦大樓內部模樣的參觀者,事後評價都很高,不約而同地稱贊這次活動加深了人們對中聯辦的了解。

有市民感慨地說,參觀前以為中聯辦只是一排又一排的電腦,沒想到中聯辦及其員工也有生活化的一面。也有中學生表示,在參觀過程中接觸到許多親切友善的中聯辦員工,對他們能說流利的粵語感到驚訝,認為這次活動拉近了與中聯辦的距離。

然而,在一片叫好聲背後,我卻隱約覺得有些不妥,但又說不出是什麼。最後想起幾年前和兩名香港媒體同行參加日本外務省一個交流活動。

那次我們在日本大約待了一個星期,其中幾天在外務省大樓開會。大家在開會中途休息時,就會到大樓各處閑逛,近距離看看外務省的運作。

有一天,我們看到大樓裡有一家便利店,就進去參觀。或許是記者天性使然,我們發現這家便利店和香港有些不同,就是售賣的藥品和提神飲料特別多,於是向外務省官員詢問。

這名接待官員淡淡地答說:“外務省工作特別繁重,許多人天天加班,忙得連看病的時間也沒有,就直接到便利店買這些東西補充能量。”

我們聽完也立即買了三瓶提神飲料回會議室飲用。可能是心理作用,大家當天開會的精神都比以前好。

如果說,對一個人或機構的印像是由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經驗所累積,我們通過上述小事,深刻感受到日本外交官的敬業精神,縱使那名外交官對我們說的,可能只是官話罷了。

對大多數無法進入中聯辦的港人來說,那裡確實是很神秘的地方。每當有團體到中聯辦游行示威,就會有大批警員到場守候,別說接近,就連想停下來欣賞這座宏美建築都不太可能。這些零碎小事,令港人都覺得中聯辦是個冷冰冰的“禁地”。

港人上網搜尋“中聯辦”時,幾乎都是一些負面文章或新聞。“中聯辦”保持神秘,結果就出現文化人梁文道所說的,香港滿街一堆孫子,人人都把“阿爺”掛在嘴上狐假虎威,以致港人對中聯辦印像很差。

香港中聯辦主任王志民去年9月上任後致力改變這個形像,除了在中聯辦網站增設“員工專欄”,予中聯辦人員撰文,向港人暢談他們在香港的工作和感受,這次更開放大樓給公眾參觀。不消說,這種做法比以前跨進了一大步。

但我總覺得兩天的開放日似乎欠缺一個主軸。正如我在日本外務省大樓感受到日本官員的敬業態度,從電視報道鏡頭所見,中聯辦這次用心良苦地自揭神秘面紗,卻沒有好好利用機會,將一些理念呈現出來。

譬如,前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平時若沒有應酬,據說就會到大樓飯堂與員工一起排隊吃大鍋飯。這一小事也許能打破外界對中聯辦人員大吃大喝的印像,可惜這次開放日卻沒有呈現出來。

反之,一些仍為居住問題煩惱的港人卻通過電視畫面,無意間看到中聯辦內部裝潢華麗,宴會廳氣派十足,飯堂擁有無敵海景。你說,他們會有何感想?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