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順傑:當好人不再進政府
最近發表新作《西洋西下》(Has the West Lost It?)的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前院長馬凱碩,上周應台灣前行政院長江宜樺邀請,到台北作專題演講。由於演講主題圍繞衰弱的西方與崛起的東方,深受西方民主自由價值影響,卻又保留儒家傳統社會的台灣,自然成了現場與會學者討論的多個面向之一。
擔任與談人的上海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研究員李世默從自己的經歷直率地指出,他1995年初次來台時,為這塊土地的科技實力、文化積累以及對中華傳統的努力維護驚艷不已:“這裡是東方的矽谷,擁有富含創業家精神的高科技企業,是每一個企管人才夢寐以求的工作環境。”
然而,李世默感嘆,20餘年過去,台灣如今薪資停滯、人才出走,當年“亞洲四小龍”的優勢盡失。突然,他話鋒一轉,原本對台灣的仰望突然變成不留情面的批評:“台灣捨棄了中華政治傳統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特質,就是選擇對的人管理政府。你們就這樣拋棄了,這是一種罪孽,這是一種自殺式的做法。”
說完,現場馬上報以一片掌聲,但有觀眾就中國大陸學者對台灣的政治制度指指點點明顯不悅,舉手發言反駁稱,台灣選舉制度產生的領袖雖是會犯錯的凡人,但不會制造出“極權的皇帝”,暗諷中共取消國家主席、副主席兩屆任期的限制。面對咄咄逼人的觀眾,李世默顯得有些無奈。他語氣平靜地回應,身為一名學者,他對台灣的看法純粹基於數據的觀察以及旅居上海的台灣人的反饋,而種種信息都告訴他,台灣的表現“不太亮麗”。
看著這場“交鋒”,我的腦海裡不禁浮現台灣作家、前文化部長龍應台月前接受《聯合早報》專訪時說過的一段話:“我相信的是當年胡適(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中華民國第二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所說的,好人應該要進政府,因為如果好人都不進政府,那就是壞人進政府,或者是有所圖的人進政府,那這個社會是會完蛋的。”
“好人政府”是胡適與北洋政府首任教育部教育總長蔡元培等人在1922年發表的政治主張。他們認為中國的政治軍閥混戰,國無寧日,全因好人自命清高,不願參與政治,讓壞人當道。他提出由知識分子中的“好人”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變政府腐敗的現實。可是,這個“好人政府”僅存在三個多月就垮台,令胡適失望不已,遂在日記中寫下:“‘好人政府’不等於‘好’政府。好政府不但要人格上的可靠,還要能力上的可以有為。”
盡管時移世易,當年“好人政府”或“好政府”背後那“選賢與能”的核心思想,應當是現今民主政治與政府治理奉行的最高原則。然而,在容易被民粹話題鼓動、受政黨派系利益牽制的台灣政治環境中,“選賢與能”的重要性逐漸被削弱。
就以本周鬧得沸沸揚揚的“吳音寧風波”為例,在她去年接手台北農產運銷公司總經理前,作家出身、曾參與農運的吳音寧僅在彰化縣溪州鄉公所擔任主任秘書,連財務報表都看不懂,卻能“多級跳”,從一個月5萬元新台幣(2230新元)的薪資,一躍成為年薪248萬元新台幣、待遇比立委和部長還要好的北農總座。對“薪情”普遍低迷的時下年輕人來說,這種“相對剝奪感”恐怕很難吞下去。
另一受到輿論熱議的案例,則是經濟部轄下的綠能科技產業推動中心(綠推中心)副執行長鄭亦麟。年僅27歲的鄭亦麟在民進黨執政前,原本擔任綠營智庫副研究員,在蔡英文競選總統期間,積極為該黨能源政策辯護。後來他負笈英國,但留學一年多即回台搖身變成離岸風電專家,兩個月前更空降到作為台灣離岸風電重大投資案單一窗口的綠推中心,令經濟部內部議論紛紛。
從某個角度看,民進黨拔擢有理想、有抱負的有為青年,為他們提供舞台施展拳腳,值得讚許。但當“德不配位”,甚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質疑聲四起,政府基於政治的職場倫理應當做出解釋、給個說法。否則,當外界的質疑變了調,政策的推行不但會受阻,原本前程似錦、能在政府崗位上大有作為的好青年,也將成為政治攻防戰裡的無辜犧牲品。長久下來,即使人格和能力再非凡卓越的“好人”,未來又怎會願意進入政府?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2018年6月9日。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