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養卵 提高懷孕率

2018-08-13
 
AAA

f.jpg
(圖片來源:中文大學)

「很多時沖涼靜思帶來研究靈感,有一天思考『港女』深層意義時,想起香港女性遲婚會影響生育,甚至增加遺傳病風險,於是開始研究這個範疇。」自2014年起研究卵子老化與基因關係的中大生物醫學學院副教授李天立,因洗澡的「忽發奇想」,2016年起與他的研究團隊運用「單細胞基因技術」,尋找導致卵母細胞老化的基因特徵。

項目獲得研究資助局協作研究基金及中文大學資助,團隊於2018年成功研發線粒體轉移技術,他希望以科學方法解決不育問題。

設計養卵「棺材」 全世界首創

李教授是次研究發現以幹細胞包裹不成熟卵子後,線粒體會自然發展為納米管道傳輸能量,令卵子在24小時內成熟。他比喻過程如同「充電」,將卵子放到被稱為「棺材」的培育裝置中心點,以線粒體包裹,再混入水凝膠及培養液,令卵子可吸收線粒體的能量並發育。

20161129_pic3.jpg
(圖片來源:中文大學)

除此之外,團隊亦與中大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陳漢輝研發了微流體裝置,讓幹細胞可循環流動,均勻地黏附卵子。

他指屬於幹細胞的線粒體能為細胞製造能量,在20年前已有醫學文獻指,年輕卵子的線粒體較多,惜一直沒有有效方法轉移線粒體,「設計呢兩個(養卵)裝置,我們是全世界第一個。」

一般人工受孕和試管嬰兒療程都會先利用排卵藥物,使女性一次排出多粒卵子,惟年長婦女和卵巢功能不足的病人所面對的最大挑戰是卵子數量少,且多為不成熟。他認為現有催熟卵子的方法仍有很多限制,成功率亦較低。而是次新技術同樣先從女性卵巢中抽取卵子,待卵子成功吸收幹細胞能量後便可進行授精,最後置入母體。

善用「未熟卵」 無倫理爭議

陳教授解釋,一粒成熟卵子的活產率大約5%,使用未成熟卵子作體外培養技術(IVM)的活產率則近乎零。現有的體外催熟卵子方法主要有兩種,但因成效很低,所以大部分輔助生育中心已沒有提供這種方法;更嚴重的患者或需要尋找年輕卵子的捐贈者方可進行人工受孕。

不過,使用捐贈卵子亦牽涉第三代理人法例,在倫理上存有爭議性。

他說:「如果李教授今次研究證實成功,使不成熟的卵子被充分利用育成胚胎,懷孕率和活產率有望可大大增加,將會是不育婦女的福音。」

文章來源:文匯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