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改善民生福利 減低社會戾氣

2018-08-14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就業.png

劉信在上篇文章提到,失學青年的失業率問題,在香港是一股不能忽視的潛在勢力。國內外過去都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嘗試去證明「失業率」與「社會穩定性」中間的關係,當失業率達到一個百分比的時候,民眾或某一失業率特別高的群組「失控」的機會就會較高。

這類研究背後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就業能夠安撫社會的不穩定。推而廣之,則是民眾的生活滿意度,與社會穩定性有不可分割的關係。「生活滿意度」與生活質素並不是完全相同的概念,「滿意度」是一個相對性的「感覺」。即使香港民眾的生活質素遠比周邊地區的人好,包括國民生產總值及薪酬水平等,但不代表民眾會感到滿意。

觀乎香港過去多年的發展,提升生活滿意度是舒緩對政府不滿最直接,而且最有效的方法,甚至比提供民主選舉還有效。

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例子,六七暴動之後,最後被港英政府強力鎮壓下來,但是當時的民眾,對港英政府的仍有不滿。隨後英國政府便採取「塞住你把口」的策略,麥理浩上任大興土木,提供免費教育,十年建屋計劃等,民眾安居樂業,對政府不滿亦自然大大降低。因此,在六七至回歸期間,始不見大型的反英運動出現,回歸時民眾夾道歡送。

一般人對戰略級管理缺乏認識,對於殖民地政府當時180度轉態的福利政策,自然看不到背後的「維穩」計算,只懂得純粹的推祟。從「維穩」的角度而言,六七暴動後的麥理浩改革,確實十分成功,亦使到香港回歸已有廿一年,但是香港仍常有民眾或者政客,每當回憶港英殖民地時期,都只會記得麥理浩改革之後的好,而忘記了過去港英政府的其他劣跡。

其實,在首任特首董建華的時代,也曾嘗試推出類似的改革計劃,例如傳說中的八萬五政策,可惜剛好遇上亞洲金融風暴及沙士,樓市泡沫因而爆破,造成經濟低迷,失業率亦居高不下,民眾對生活的不滿轉而發泄在政府身上,最終引發了2003年的七一大遊行。

隨後自由行落實,十大基建上馬等工程,使香港在2005至2012年間出現相當好的光景。巧合中國首次成功舉辦奧運,又發射載人火箭,民眾對中國及香港政府的滿意度升至前所未有的新高,從七一遊行的總數銳減就可見一斑。時任特首曾蔭權如果能夠好好把握,同時為香港進行一些長遠部署,2014年的佔中或許可以避免。

樓價急升的時間,也在曾蔭權當政的期間,可以說,他對香港現時的樓價高企、土地供應出現斷層等問題,絕對是責無旁貸。大家想想,若現時樓價仍是跟2008年相近的話,工資的實質購買力沒有大幅貶值,大家仍然上樓有望的話,香港所謂的青少年問題,是否還會如斯嚴重呢?

不諱言的說,不論上任特首梁振英,還是現屆特首林鄭月娥,兩人都發現問題重中之重,其實在於樓市之上,各自亦提出不同的方案,嘗試去舒緩問題。劉信也十分明白,房屋問題要解決,需要中長遠的城市規劃,不能單獨從幾年的走勢去分析。因此,下周我們會討論一下香港的房屋政策問題。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