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鋒:中美貿易戰持續 香港不能輕視
中美貿易戰風起雲湧,但事態發展自爆發以來的發展,一直大出分析人士預算之外。當初有專家認為將很快透過磋商解決,發展下來卻曠日持久;後來外界以為將影響全球經濟甚大,甚至觸發金融危機,至今卻仍「馬照跑,舞照跳」,除了各地股市有所下跌外,環球經濟看來影響並沒想像中大。但這是否就代表香港可以獨善其身?
「傷敵自損」阻中國產業轉型
這要從中美貿易戰的成因探討。特朗普雖然性格衝動而立場飄忽,但今次貿易戰之所以開打,絕對是美國領導層老謀深算的認真部署。雙方貿易逆差只是美國發動貿易戰的表面原因,否則就不會推翻先前商討所達成,縮窄雙方貿易逆差的協定。中方的產業轉型威脅美國長遠利益,才是美方決定先發制人的原因。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2015年提出「中國製造2025」,正是為中國產業經濟轉型為可以自主性研發高新科技的重要計劃,透過提升科技水平,例如研發自家的電子晶片,將產業轉型成高利潤的技術密集產業,擺脫對歐美的依賴。計劃當時並未有引起外界的注意,不少分析家當初也不看好,認為需時可能較預期中更長。但近年中國在創科技術上突飛猛進,騰訊、阿里巴巴等科技巨頭在國家政策扶持下急速冒起,美國逐漸感受到當中的威脅,更對美國的經濟及技術領先地位帶來深遠影響。昔日中國企業要經營創科行業,要獲得的技術大部分需從美國或歐洲付費取得,在龐大的授權費下,美國可說是無本生利;美國還可把關鍵性的核心技術留住不賣,只售出較次等的技術,讓中國企業技術永遠走在美國之後。一旦中國產業轉型升級成功,美國將失去壓制中國發展的緊箍咒,因而決定先發制人,甚至不惜以「傷敵自損」的方式阻止中國產業升級成功。
奢求美國網開一面乃不切實際
可見兩國間就貿易結構變化而起的爭端,才是貿易戰主因。中國不甘成為提供大量廉價商品的國家,直接觸動到美國甚至歐洲這些在高新科技上走在前面的國家利益。這是中國要邁向世界強國前夕的「陣痛」,國家陷於艱難之際,香港豈能袖手旁觀?有香港政圈人士奢求美國理解香港是獨立關稅區,希望在貿易戰上獲網開一面,是不切實際。所謂「唇亡齒寒」,香港豈能獨善其身?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應協助國家發展高新科技產業鏈。美國迎來失業率跌至3.8%的十八年來新低,經濟實力上升,因而有本錢把貿易戰持續。香港應積極融入國家大灣區的發展大局,既可為香港帶來創科行業的發展機會,促進香港經濟多元化發展,又可透過本地學府、私人企業匯聚中外專家的科研人才,於內地投資並發展創新科技,並透過一貫自由貿易政策所建立的國際地位及人脈,扮演開拓歐美以致新興市場的角色,鞏固國家「一帶一路」政策打下的基礎。
香港有部份政商界人士,仍以為貿易戰只是特朗普「發一發瘋」,視為中美間貿易上的意氣之爭,實在是未能看清大局。中美貿易戰已影響到中美為核心的國際貿易走勢,香港必須在經濟上緊靠祖國,同心協力發展創新科技,面對美國來勢洶洶的挑戰。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