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支持大規模填海 勿聽極端利己者言

2018-08-16
劉瀾昌
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
 
AAA

SEA1.jpg

筆者絕對支持團結香港基金提出的大規模填海方案,並且提醒決策當局:當前的土地大辯論是在香港處於極端利己主義充斥的氛圍,大量的民意其實是只是站在一個丁點的局部利益罔顧整體利益,或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或者缺乏基本的工程計算常識。試想,即使是政府的局長司長,也沒有多少人能夠精確計算出「十八項開發土地項目」的得失,又如何能夠精確獲得有建設性的民意?

當下,迫切需要的是,當局毅然決然採納菁英研究獲得的成果:迅即展開大規模填海工程。針對政府先前提出的「五+一」填海設想。團結香港基金提出新的東大嶼都會計劃,在中部填海由1000公頃增加到2200公頃,並建設四條橋隧鏈接港島、九龍、新界和大嶼山,使之成為香港現代化的智能社區。

政府原方案太保守

這一構想的關鍵詞在於「大規模填海」。就是說,爭論的焦點其實不在於要不要填海,而是要不要大規模填海。兩個思維方向落實到現實,以為缺地的差距是巨大的,前者可能只是一千多公頃,後者按照團結香港基金的計算則是近萬公頃,天壤之別。筆者仔細比較,發現政府原先的是一個很保守很低水平的估計,只是計算一般公屋輪候和私樓銷售,實際是罔顧了香港人口密度極高居住面積及其狹窄亟需改變的現實。同時,還忽視了33萬個高齡樓宇面臨翻新的置換用地需要。還有就是,基本沒有考慮經濟發展的大規模用地。所以,將東大嶼填海面積由一千公頃增加至2200公頃,不但是增加土地儲備和供應的極為進取的計劃,更是一個「新香港」發展藍圖,值得大力支持。

香港土地短缺危機已經到了已經逐步成為災難的同義詞,不須再囉嗦。政府推土地供應小組嘆慢板,實際蹉跎了近一年光陰,且只是就事論事著眼居住問題,未能更加高瞻遠矚抓住「香港再起飛」大計。香港總體GDP曾佔國家四分之一,如今只是2個多百分點。許多人都說,香港的落後是合理的,理由有很多,包括香港發展已是高水平內地則是追落後。其實,這是自我慰藉的借口。香港發展滯後,歸根結底是香港自已一錯再錯,包括核心的土地政策失誤。

發展創科若無地只是空談

當下的香港,能否趕上粵港澳大灣區這趟車,重新啟動自己在珠三角的影響力,通過科技創新升級自己競爭力,關鍵一點,也在於香港是否有足夠的,便宜的用地。董建華時代曾立志發展創科產業,結果是林鄭現在舊事重提;最要命的是,董建華之後十多年就基本沒有造地,至今香港「絕境」是 羞愧於世的「劏房」不絕,反而是天價的「納米房」大行其道,林鄭的創科實際淪為畫餅,無米之炊。香港當下連起碼的居住都不達標,自然遑論發展經濟的用地了。據統計,香港的公共設施的用地,僅是新加坡的三分之一,與內地以及發達國家更是沒有得比。大家都知道,上一任政府將住房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但是無奈再前任留下的「熟地」不足,只能用更改用途的辦法去覓地建住房,但這樣一來必然不得不佔用了其他設施。曾經傳出,啟德體育場也被打過主意。缺地,香港的醫療和教育用地都受到嚴重限制,事實上,當下的青年創業,都被高租金當頭一棒。

要從香港的再起飛的需求計算土地短缺,確立「大規模填海」的規劃,將香港經濟發展的「餅」做得大大的,從而緩解居住矛盾、縮窄貧富差距,構建更有活力的經濟結構和更為完善的社會生活生態。一句話,大規模填海是香港未來十到三十年再起飛的必然抉擇,亦是一國兩制持續發展不改變、香港夢與中國夢對接的必由之路。

勿將自身利益凌駕全港利益

但是,在土地大辯論中,大家往往聽到許許多多令人哭笑不得的意見。例如,沙田和中文大學都有反對馬料水填海,說阻礙了海景,增加了交通擁堵。如果要在馬料水填海,自然會增加交通設施,至於說景觀,是否太自私啦!筆者看過許許多多土地辯論,總的感覺,就是香港當下是一個極端利己主義的氛圍,固然,各種持分者要維護己方利益,但是不能過分,而是要追求共贏,將己方利益放在香港整體利益的「大餅」上。餅做大了,己方利益水漲船高。

再就是,填海工程的成本效益,一般市民何來真諦?一句話,還是政府要有擔當!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邵善波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