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琳:東大嶼都會發展 有助東涌居民就業生活

2018-08-16
傅曉琳
離島區議員
 
AAA

tungchung.png

二十年前,當東涌發展時,不少市民都覺得特別遠,交通不方便。但隨著機場慢慢發展起來,多了就業機會,有新的商場和酒店進駐,以及往返中環、九龍的鐵路開通,陸續有不少年輕人選擇搬到東涌生活。閒時可到大嶼山郊外爬山,又可到大澳走走。前往葵芳、青衣購物也非常便捷。這都得要感謝當年有長遠規劃和視野的官員、地方人士以及發展商的遠見,為社區帶來了私樓、居屋和公屋,提供了大量的住宅供應。

但回望過去十多年,除了東涌、將軍澳以外,已經數不出香港有什麼新的市鎮。相反,南韓、新加坡、深圳和澳門都進行了大規模填海,以配合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澳門有近六成的面積靠填海所得,新加坡也有兩成。近日智庫團結香港基金發表了研究報告,推動強化政府建議,擴大東大嶼都會的發展,我是非常同意的。這個計劃預計可以容納超過70萬人口,有助紓緩人口密度。

本身東涌人口持續增長,單靠自身發展未能完全吸納就業人口,而且單靠大橋連接,未必完全能夠應付未來東涌北新發展帶來的人口。有了東大嶼都會的計劃,變相多了幾條連接堅尼地城、美孚以及屯門的鐵路和道路。這樣能夠讓更多東涌居民到新界北、港島工作。同時,東大嶼都會未來計劃設置新商業中心,創科工業及醫院等,也可以製造新的就業機會給東涌居民。

而且,隨著港珠澳大橋落成,經此陸路來往香港的旅客和物流也多了。如果東大嶼都會能夠及時趕工和完成,可望在十年後大大增加香港的競爭力和交通便捷。不論是香港人前往珠海、佛山,還是大灣區居民來香港購物、旅遊和工作都更加方便。

填海造地是不少國家採用的方案,既可以提供大塊平地,也能夠讓政府和社區一同做好前期規劃工作,這是香港長遠發展的優良方案。除此以外,不少土地大辯論中的方案也值得繼續探討,但是政府必須盡快取得社會共識,做好土地儲備的工作,這樣才能重啟中長期房屋規劃,確保香港未來有足夠的私樓、居屋及公屋供應,滿足不同階層的需要。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英治時期,政府成立「土地供應特別委員會」,由行政局首席議員鄧蓮如主導,官員無不努力配合,次次達標。港英政府在7、8年內完成新機場有關的十大工程,其中涉及大量工程和土地,也沒有人說是個奇蹟。這證明了,就算在現有的體制下,及時解決土地短缺問題並非不能也,是不為也。政府急的,不應是為幾萬個家庭改善他們幾年後的居住環境,而是大力造地,充分利用現有的土地。

    邵善波  20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