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瀾昌:「明日大嶼」擇善固執 反對議員擇惡詞窮
林鄭月娥第二份施政報告終於拍板填海,提出「明日大嶼」的計劃。筆者認為,無論如何,這對香港來說都是一項「功在千秋,造福子孫」的功德。固然,筆者感到林特首這一決定還是嫌遲了,而其人工島填海的規模僅是1700公頃,比團結香港基金建議的2200公頃少了,但是仍然比原先政府計劃的1000公頃為高。也許,林鄭是中間落墨,重要的是她這回可稱得是擇善固執。尤其是,面對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有色議員,那些為某些既得利益服務的掛名「環保」團體,以及那些保守頑固的所謂專家所掀起的反對浪潮,林鄭特首走出這一步真是不易。
不過,筆者敢擔保,十年二十年之後,還不須等到林鄭自己所說的「三十年」,香港的歷史功勞簿就會為她記上濃重的一筆。就如當下,我們大家為新機場十大工程的玫瑰園計劃叫好一般。
令人意外的是,「明日大嶼」計劃的這等好事,居然被范國威、郭家麒講得一團黑。筆者在酒樓喝茶聽茶客譏笑:要反對也要找可反之事,也要講些講得過去的理由。范國威聲稱「明日大嶼」計劃「埋單分分鐘是一萬億元」,是「燃燒儲備」。公民黨的郭家麒則聲言,「明日大嶼」計劃「要連公務員長俸金儲備都花光還不夠數」。這些似是而非的恐嚇公眾的理據,被林鄭月娥輕輕兩句就反駁得啞口無言:「無論計劃要用5,000億還是6,000億,都是在一段很長時間攤分十幾年做。攤分十幾年,每年不就是400億、500億......所以不要將數目合併說成明日會用完儲備、明日用完公務員長俸金這樣來嚇市民。」她說,政府每年開支高達5,000多億元,單是基建投資,就由她做發展局局長時的不到200億元,增加到1,000億元,而政府未來也有能力去做基建工作。
林鄭月娥重申,「明日大嶼」的願景是為香港開拓更多土地,滿足香港未來二三十年的發展,如果沒有地,萬事皆空談。她又舉例指包括赤鱲角機場及西區海底隧道的玫瑰園計劃,同樣需要填海1,700多公頃。事實上,「明日大嶼」計劃大規模開拓土地,滿足香港未來20至30年的發展所需,可以解決百萬人的居住問題,創造30多萬個就業機會,更是一項促進發展經濟、擴展都市空間,佈局長遠、造福未來的重大長遠規劃。而香港市民都清楚,香港的過往的成功就是依靠填海,開拓新市鎮,不斷發展,才有今天。那些為反對而反對的言辭,完全可稱之為「擇惡詞窮」,既反映其越來越不得人心、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的困境。
重要的是,即使從成本效益角度看,「明日大嶼」計劃,也是十分合算的。該計劃在中部水域分階段填出多個人工島,合共約1,700公頃,預計於2032年起供多達 110萬人居住,政府初步估計造價為4,000億至5,000億元。第一,許多專家都計算過,填海造地得出可用土地的地價比在新界收取農地、棕地還要便宜,手續還要簡單。第二,不能只計算造地的成本,還要計算土地的收益。土地收益其實可以多方面計算,直接賣地收入是一部分,社會效益又是另一部分。據統計,去年及今年啟德的賣地收入,一公頃約值一億港元。賣地收入可以彌補相當一部分造地開支。至於造地所得的社會效益則是無法估量的,這就和現在香港新機場的效益一樣。
筆者認為,「明日大嶼」計劃至關重要的是為香港帶來了新希望、新願景、新動力。多年來,香港死水一潭,找不到新的經濟增長點,香港政府有錢都不知道如何使,將幾千億錢「派糖」了事。如今,有了「明日大嶼」計劃,一個舊香港可能生發成一個面貌全新的香港,也許未來就不止一個中環,而是多個中環。總之,「明日大嶼」為新香港提供了無限的想像空間,難道不應因此為林鄭點個讚?
最後,還要回應一下林超英,他說團結香港基金的東大嶼都會計劃是「世紀大賭博」。筆者為文批評了他,他不服氣做了辯駁,可惜還是「蒼白無力」。不過,這次對「明日大嶼」計劃,他雖然意見多多,倒沒有一棍子打死。人家要進步,還是歡迎。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