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業強:提速提量覓地建屋 解決民生憂難
立法會日前通過《施政報告》致謝議案,這是行政長官李家超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亦是開局之年的報告,當中焦點不少,尤其是增加土地房屋供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包括北部都會區與交椅洲人工島建設的全速推進,對改善民生與發展經濟起了積極和推動的作用,有助增強香港應對外部逆風的能力。
長久以來,住屋問題都困擾着香港,基層上樓難,中產上車難;要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政策必須長短兼備,除了具備二、三十年的長遠施政理念和目標外,亦需要推出短中期的策略,適時應對眼前問題。《施政報告》表明,在土地及房屋政策上要做到「提量、提速、提效、提質」,政府不但要市民有屋住、有車上;亦要市民住得人道、住得適切,避免基層弱勢再困於狹小焗促的劏房之中。
短中期策略方面,政府會推出貼近傳統公屋的「簡約公屋」,希望在落成後能快速改善市民的居住環境,讓正在輪候傳統公屋及居於劏房等不適切居所的市民,有多一個選擇權利。此外,政府又承諾為公屋輪候時間「封頂」,由6年減至4.5年,加快基層上樓時間;而新建的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實用面積亦會「封底」,不會小於26平方米。
以往收地及改劃土地程序繁複,令「生地」變成「熟地」的時間較長。《施政報告》提出精簡法定程序,今年會修訂多條法例,包括《城市規劃條例》、《收回土地條例》、《前濱及海床(填海工程)條例》、《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及《鐵路條例》,以及修訂《環境影響評估條例》的附表等。當法例修訂後,非大規模項目的「生地」變成可建屋的「熟地」,將由最少6年減至4年;大規模項目則由13年大幅減至7年,當中環評程序會壓縮至18至24個月。這些措施,不但能於短時間內增加新的土地來源,亦能讓一些過去未能在城規會獲批使用的土地,在日後得以成功開拓,增加政府可用的土地面積,亦足見當局在土地發展和房屋供應方面「提速、提效」的決心,取態值得肯定。
至於長遠目標,則有賴能夠全面將土地供應「提量、提質」的兩大重點發展項目:北部都會區建設與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
《施政報告》宣布成立由特首親自領軍的「北部都會區督導委員會」,並由財政司司長主持、專家及社會人士組成的「北部都會區諮詢委員會」,為推展北都會出謀獻策。北部都會區將會是香港未來的橋頭堡,佔地300平方公里,是西至東的深港口岸經濟帶,料可容納250萬居住人口,是驅動香港再創高峰的新引擎。
北都會的規劃與發展,大概可分為西、中及東三個部分。西部以洪水橋/廈村新發展區為重心,相隔深圳灣,對接深圳的前海和蛇口,是發展金融、現代物流業和科技服務等高端經濟合作的重鎮。中部則以新田科技城為核心,聚集創科企業,與一河之隔的深圳創科業集中地產生協助效應,成為多元創新試點。至於東部則以沙頭角、印洲塘為主軸,臨近大鵬灣,坐擁豐富的天然和旅遊資源,可供兩地發展康樂和旅遊,成為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
未來,北都會將全速造地建屋,目標是5年內為所有發展項目啟動收地程序,10年內完成平整新發展土地和落成新增單位各4成;住宅地的地積比率提高至6.5倍,而商業地的地積比率更達到9.5倍。
區內的產業用地亦陸續推出,如新田科技城內的落馬洲河套地區有3幢大樓正在興建,部分河套用地明年起招商引資。當局又會在北都會落實「新積極保育政策」,收回私人擁有且具生態價值的濕地和魚塘,建立濕地保育公園系統;2024年逐步開放沙頭角,推廣文化生態旅遊。另外,香港與內地在粵港、港深合作架構下已成立專班,探討融合方案,為北都會創造更大價值。
至於交椅洲人工島填海計劃,將提供1000公頃土地,亦是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之一。人工島鄰近大嶼山,聯通香港國際機場及港珠澳大橋,能迎接海外和大灣區經濟機遇。《施政報告》公布,將有全新鐵路和道路網連接港島西、大嶼山和新界西北,並提供第四條過海隧道,務求將人工島創建成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積極提升香港作為金融、商業和貿易中心的競爭力。
人工島的規劃,我認為必須是集居住、消閒、娛樂、商業、經濟發展於一身的可持續綜合發展社區,讓居民原區就業,提供多元機會。政府今年內會就人工島填海範圍、土地用途、交通基建網絡及財務安排作出建議,目標明年開展環評程序,填海工程2025年上馬。
發展是香港的立身之本,也是解決香港各種問題的金鑰匙。倘若政府能夠主導土地供應權,將來便有足夠的可用土地解決困擾香港多年的房屋問題。我期望政府重新掌屋土地供應主導權後,清晰規劃各種土地的實質用途,充分諮詢土地持份者及地區人士意見,讓政策落到實處;立足當前,謀劃未來,為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注入新的動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