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子高:「酷熱天氣」是香港房屋問題的「照妖鏡」
最近一周,香港持續錄得超高氣溫。別說做運動,光是從家裡走到附近車站,都熱出一身大汗。對於長期在寫字樓工作的筆者來說,冷氣無疑是本世紀最偉大發明。然而,有一群基層市民,因為經濟原因,只能住在「不適切居所」,用血肉之軀,抵受炎炎夏日的煎熬。
日前,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在電台節目表示,很多劏房戶都指家中太熱,部分鐵皮搭建的「天台屋」內更錄得攝氏43度高溫。這些「天台屋」絕大部分都是由鋅鐵皮搭建,十分簡陋。而且,由於天台屋建於頂樓,直接受太陽照射,加上周圍大廈密密麻麻,難於通風,溫度比一般室內還要高。
或者,你會問為甚麼住戶不開冷氣?的確,他們是可以開冷氣的,但實際上開了比沒開,其實也相差不太大。筆者試過做過一個小實驗,就是在一間天文台內測試「開冷氣前」和「開冷氣後」的溫度變化。在中午時段,「開冷氣前」的室溫是約38度,而「開冷氣後」則調低至33度左右。「33度」絕對不是一個舒適的溫度,所以住戶寧可不開,反正體感效果不大。
當然,或者大家會想是不是那部冷氣太過殘舊,所以製冷能力很弱。的確,但這正正就是基層面對的最大問題。由於收入有限,所以他們才住在天台屋。也因為收入有限,他們根本負擔不起高昂的冷氣費用,更遑論更換一部新冷氣!
這一周的炎熱天氣正是香港房屋問題的一面「照妖鏡」,照出目前一群住在「不適切居所」住戶的慘況。根據去年一份調查報告指,居於不適切居所的住戶竟增至12.71萬個,較前一年增加5,100個。而這個數字大概還未能完全反映真實情況,所以香港的房屋問題已經去到不能容忍的地步。然而,在多方的限制下,去屆特區政府只能無奈地用「見縫插針」的方法,小規模、慢慢地在空隙建屋。相信,建屋速度未必能追上「不適切居所」的增加。這是何其可悲的事!
要解決問題,必須在「覓地」之外,果斷「造地」。去屆特區政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和「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兩大土地發展政策。在今屆行政長官李家超先生上場後,即有民間團體「幫港出聲」提出「全民討論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活動,推動市民大眾關注香港土地問題。土地問題相信又會成為坊間熱話,筆者認為不管是哪個方案,只要是能解決香港房屋問題的,都絕對支持。筆者實在不忍再見有人住在「不適切居所」!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