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順傑:「中華民國台灣」團結了誰?

2018-10-15
 
AAA

tsai.jpg

在台灣,每年元旦、就職周年和「雙十節」,向來是總統發表政治談話的三大節日,其中尤以「國慶文告」最為重要,與新加坡總理的國慶群眾大會異曲同工。不過,民進黨籍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台後,打破「三節」發表演說的「傳統」,取消元旦和就職談話,而是改以媒體茶敘等形式,針對內外重大議題作出間接回應。也因此,「國慶文告」成了蔡英文難得直接面向人民傳達重大信息的時刻。

然而,因為「雙十節」本身所富有的歷史涵義,加上兩岸關係惡化的現行形勢,外界除了留意蔡英文的談話內容,也特別關注她對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稱謂,從中分析蔡英文想要釋放的政治信息和意涵。

自今年3月與非洲國家布基納法索斷交以來,不甘示弱的蔡英文就決定拋棄「中國大陸」,改用「中國」稱呼對岸。從那時開始,每當遭受北京打壓,蔡英文總會「硬起來」直呼「中國」。在這個背景下,蔡英文今年在國慶文告中七次稱對岸為「中國」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倒是台灣的稱謂引起了眾人注意。根據媒體統計,蔡英文的「國慶文告」今年一共出現48次「台灣」、六次「中華民國」,其中包含兩次「中華民國台灣」。雖然這是蔡英文第一次在具有高度政治代表性的國慶演說中提及「中華民國台灣」一詞,但她其實早在兩個月前與薩爾瓦多斷交發表談話時,就首度使用了「中華民國台灣」的表述。

蔡英文的「中華民國台灣」究竟具有什麼政治意涵?根據台灣大陸委員會副主委兼發言人邱垂正的詮釋,「中華民國台灣」不僅是台灣的政治現狀和底線,更是凝聚全體台灣人民與政黨的「團結密碼」。不過,是不是只要喊出「中華民國台灣」就能一致對外,同仇敵愾,在愈發難以預測的兩岸局勢中維護台灣的最大利益與尊嚴呢?

對二度執政的民進黨來說,台灣的稱謂從來是個可隨時依其政治需要而變更的工具。「中華民國」是爭奪中央權力的政治外衣;「中華台北」是躋身國際的政治妥協;「台灣國」是說不出口的政治理想;而「台灣」則是操弄主體意識的政治催票器。

有知情人士說,兩岸關係維持現狀是最有利的情況,但由於台灣島內對國家定位有不同聲音,政府要做的,是建立一個各種聲音都能接受的基礎,而介於「中華民國在台灣」(李登輝的定位)和「中華民國是台灣」(陳水扁的詮釋)兩者之間的「中華民國台灣」,應可求取現今對國家定位不同聲音的最大公約數。

然而,如此兩面討好、取巧的平衡,不但可能有違蔡英文上任時說的,會依據《中華民國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處理兩岸關係,更不避諱地呼應陳水扁任內「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危險主張。更何況蔡英文今年的國慶演講內容不但呼應美國領導人對大陸的批判,拔高兩岸對立,她更以「台灣共好」作為結語,若以閩南語來發音則同於「台灣共和」,難免被質疑隱含民進黨「台獨黨綱」的意味。這都只會更加刺激中國大陸,完全抵消「中華民國台灣」的團結與善意。

事實上,希望兩岸維持現狀始終是台灣人民的最大公約數。根據長期研究台灣民眾統獨立場趨勢分佈的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支持「維持現狀再決定」和「永遠維持現狀」者比率達57.1%。講白了,不論「中華民國在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或「中華民國台灣」,大多數人現階段願以國家定位之模糊,換取安逸、進步與和平。一位台灣網友說的最好了:「誰在乎是叫玫瑰還是叫圓仔花,陽光、空氣、水,給足了,都美麗。」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2018年10月13日,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1月13日大選之後,台灣社會恢復平靜,一切生活如常;不管你喜不喜歡,人人都自動的接受選舉結果;那些過去的不服輸的躁動已不復見。

    廖書蘭  2024-01-24